2003年國際足協女子世界盃
2003年國際足協女子世界盃在美国举办,其冠军是德国。此次比赛最初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但因为在2003年中国爆发了SARS疫情,比赛便改在美国进行。尽管美国已经举办了1999年的女子世界盃,但只有美国被认为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尽快组织好这场世界杯。另外,美国女足的支持者希望这次比赛能够把美国国家女子足球队从当时的不良状态中解救出来。
![]() 2003年國際足協女子世界盃官方標誌 | |
賽事資料 | |
屆數 | 第 4 屆 |
主辦國 | 美國 |
比賽日期 | 9月20日–10月12日 |
參賽隊數 | 16 隊(來自6個大洲) |
球場 | 6 個(位於6個城市) |
衛冕球隊 | ![]() |
最終成績 | |
冠軍 | ![]() |
亞軍 | ![]() |
季軍 | ![]() |
殿軍 | ![]() |
賽事統計 | |
比賽場數 | 32 場 |
總入球數 | 107 球(場均 3.34 球) |
入場人數 | 656,789 人(場均 20,525 人) |
![]() | |
最佳球員 | ![]() |
为了补偿这场比赛对于中国的损失,中国保留了其主办女足世界杯的权利,并被指定为2007年國際足協女子世界盃的主办国。
所有的赛事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主要归功于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制定了时间表。国际足球联盟和美国足球协会被迫制定了富有创造性的比赛日程。比赛设定了小组比赛的九场连续的比赛。这使得参赛队伍也不得不放弃临时训练,而最后的小组赛是同时进行的。在A组和D组中,最后的比赛被同时设置在连赛的末尾。而B组和C组的最后比赛也被设置为连赛,但被分开在两个城市进行,每一场B组的比赛后都紧跟着一场C组的比赛。四场半準決賽也被设计为两次连赛,两场準決賽也是一次连赛。
比赛地点
- 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 家得宝中心球场(Home Depot Center)
- 俄亥俄州哥伦布 - 哥伦布機员体育场(Columbus Crew Stadium)
- 马萨诸塞州福克斯堡 - 吉列体育场(Gillette Stadium)
-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 林肯金融球場(Lincoln Financial Field)
- 俄勒冈州波特兰 - PGE公园体育场(PGE Park)
- 华盛顿特区 - 罗伯特·F·肯尼迪纪念体育场(RFK Stadium)
![]() |
![]() |
![]() |
家得宝中心球场 | 曼弗雷球場 | 吉列体育场 |
![]() |
![]() |
![]() |
林肯金融球场 | PGE公园体育场 | 罗伯特·F·肯尼迪纪念体育场
位置: 华盛顿特区 容纳人数: 55,000 |
分組賽
A組
排名 | 隊伍 | 賽 | 勝 | 和 | 負 | 得 | 失 | 差 | 分 | 獲得資格 |
---|---|---|---|---|---|---|---|---|---|---|
1 | ![]() |
3 | 3 | 0 | 0 | 11 | 1 | +10 | 9 | 晉級淘汰賽 |
2 | ![]() |
3 | 2 | 0 | 1 | 5 | 3 | +2 | 6 | |
3 | ![]() |
3 | 1 | 0 | 2 | 3 | 4 | −1 | 3 | |
4 | ![]() |
3 | 0 | 0 | 3 | 0 | 11 | −11 | 0 |
B組
排名 | 隊伍 | 賽 | 勝 | 和 | 負 | 得 | 失 | 差 | 分 | 獲得資格 |
---|---|---|---|---|---|---|---|---|---|---|
1 | ![]() |
3 | 2 | 1 | 0 | 8 | 2 | +6 | 7 | 晉級淘汰賽 |
2 | ![]() |
3 | 2 | 0 | 1 | 10 | 5 | +5 | 6 | |
3 | ![]() |
3 | 1 | 1 | 1 | 2 | 3 | −1 | 4 | |
4 | ![]() |
3 | 0 | 0 | 3 | 1 | 11 | −10 | 0 |
資料來源:FIFA
排名規則:分組賽排名準則
排名規則:分組賽排名準則
2003年9月24日 |
挪威 ![]() |
1–4 |
![]() |
---|---|---|
玛丽安娜·彼得森 ![]() |
報告 | Daniela Alves Lima ![]() Rosana dos Santos Augusto ![]() 玛塔 ![]() Kátia Cilene Teixeira da Silva ![]() |
2003年9月27日 |
![]() |
1–7 |
![]() |
---|---|---|
金辰熙 ![]() |
報告 | 索尔韦格·居尔布兰森 ![]() Dagny Mellgren ![]() 玛丽安娜·彼得森 ![]() Brit Sandaune ![]() 琳达·厄门 ![]() |
C組
排名 | 隊伍 | 賽 | 勝 | 和 | 負 | 得 | 失 | 差 | 分 | 獲得資格 |
---|---|---|---|---|---|---|---|---|---|---|
1 | ![]() |
3 | 3 | 0 | 0 | 13 | 2 | +11 | 9 | 晉級淘汰賽 |
2 | ![]() |
3 | 2 | 0 | 1 | 7 | 5 | +2 | 6 | |
3 | ![]() |
3 | 1 | 0 | 2 | 7 | 6 | +1 | 3 | |
4 | ![]() |
3 | 0 | 0 | 3 | 1 | 15 | −14 | 0 |
資料來源:FIFA
排名規則:分組賽排名準則
排名規則:分組賽排名準則
D組
排名 | 隊伍 | 賽 | 勝 | 和 | 負 | 得 | 失 | 差 | 分 | 獲得資格 |
---|---|---|---|---|---|---|---|---|---|---|
1 | ![]() |
3 | 2 | 1 | 0 | 3 | 1 | +2 | 7 | 晉級淘汰賽 |
2 | ![]() |
3 | 2 | 0 | 1 | 5 | 2 | +3 | 6 | |
3 | ![]() |
3 | 1 | 0 | 2 | 2 | 5 | −3 | 3 | |
4 | ![]() |
3 | 0 | 1 | 2 | 3 | 5 | −2 | 1 |
資料來源:FIFA
排名規則:分組賽排名準則
排名規則:分組賽排名準則
淘汰賽
決賽 | ||||||||||
10月1日 | ||||||||||
![]() | 1 | |||||||||
10月5日 | ||||||||||
![]() | 0 | |||||||||
![]() | 0 | |||||||||
10月2日 | ||||||||||
![]() | 3 | |||||||||
![]() | 7 | |||||||||
10月12日 | ||||||||||
![]() | 1 | |||||||||
![]() | 2 | |||||||||
10月1日 | ||||||||||
![]() | 1 | |||||||||
![]() | 1 | |||||||||
10月5日 | ||||||||||
![]() | 2 | |||||||||
![]() | 2 | |||||||||
10月2日 | ||||||||||
![]() | 1 | |||||||||
![]() | 0 | |||||||||
10月11日 | ||||||||||
![]() | 1 | |||||||||
![]() | 3 | |||||||||
![]() | 1 | |||||||||
半準決賽
2003年10月2日 19:30 |
德國 ![]() |
7–1 |
![]() |
---|---|---|
马丁娜·米勒 25' 桑德拉·明纳特 57' 皮娅·文德利希 60', 85' 克斯廷·加雷弗雷克斯 62' 比吉特·普林茨 80', 89' |
報告 | 埃琳娜·丹妮洛娃 70' |
波特蘭PGE公园体育场:20,021 |
準決賽
季軍戰
最終成績
排名 | 組別 | 隊伍 | 賽 | 勝 | 和 | 負 | 得 | 失 | 差 | 分 | 最終成績 |
---|---|---|---|---|---|---|---|---|---|---|---|
1 | C | ![]() |
6 | 6 | 0 | 0 | 25 | 4 | +21 | 18 | 冠軍 |
2 | A | ![]() |
6 | 4 | 0 | 2 | 10 | 7 | +3 | 12 | 亞軍 |
3 | A | ![]() |
6 | 5 | 0 | 1 | 15 | 5 | +10 | 15 | 季軍 |
4 | C | ![]() |
6 | 3 | 0 | 3 | 10 | 10 | 0 | 9 | 殿軍 |
5 | B | ![]() |
4 | 2 | 1 | 1 | 9 | 4 | +5 | 7 | 半準決賽 被淘汰 |
6 | D | ![]() |
4 | 2 | 1 | 1 | 3 | 2 | +1 | 7 | |
7 | B | ![]() |
4 | 2 | 0 | 2 | 10 | 6 | +4 | 6 | |
8 | D | ![]() |
4 | 2 | 0 | 2 | 6 | 9 | −3 | 6 | |
9 | B | ![]() |
3 | 1 | 1 | 1 | 2 | 3 | −1 | 4 | 分組賽 被淘汰 |
10 | C | ![]() |
3 | 1 | 0 | 2 | 7 | 6 | +1 | 3 | |
11 | A | ![]() |
3 | 1 | 0 | 2 | 3 | 4 | −1 | 3 | |
12 | D | ![]() |
3 | 1 | 0 | 2 | 2 | 5 | −3 | 3 | |
13 | D | ![]() |
3 | 0 | 1 | 2 | 3 | 5 | −2 | 1 | |
14 | B | ![]() |
3 | 0 | 0 | 3 | 1 | 11 | −10 | 0 | |
15 | A | ![]() |
3 | 0 | 0 | 3 | 0 | 11 | −11 | 0 | |
16 | C | ![]() |
3 | 0 | 0 | 3 | 1 | 15 | −14 | 0 |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