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村
命名
元代时期,回鹘的首领向蒙古汗国称臣,元大都西的畏吾村成为回鹘人聚居地。元朝大臣廉希憲家族安葬于高粱河畔,守墓人在附近繁衍生息,使得周边逐渐成为畏兀儿人在京郊的聚居点[1]。
在明代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称“畏吾村”,后来又称“畏兀村”。成化年间,太监墓志铭将该村称作“谓务村”。
清代乔松年《萝藦亭札记》载:“畏兀村,盖京西直门外村名,本西域畏吾部落,元太祖时归来,聚于此地,以称村焉。” 道光十四年(1834年),仍以畏吾村为名。但畏兀村的畏兀儿人因一直信仰佛教,逐渐融入当地汉、满、回族中[1]。
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绘制的《实测京师四郊图》始称“魏公村”。根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圣敏的调查,1949年魏公村只有17户汉族农户。此后,魏公村周边相继建起北京外语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和中国气象局等单位[1]。
“文革”期间被改为“为公村”,1982年恢复原名“魏公村”[2],而此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个体工商户逐渐放开,魏公村也于1983年出现了第一家维吾尔族餐厅[1],至1996年已有18家维吾尔族餐馆,魏公村也被北京市民称为“新疆村”,除此之外,魏公村一带也出现了东乡族、藏族、朝鲜族、傣族、彝族等民族经营的餐馆,并逐渐发展成多民族餐馆一条街。
参见
参考文献
- . 人民网. 2012-03-09 [2021-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3).
- 户力平. .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20: 60. ISBN 978-7-5207-1180-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