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車詩社
成員
楊熾昌1930年留學日本,1930至1931年間就讀東京文化學院,1932年返臺後於《臺南新報》兼職編輯文藝欄,隔年與張良典(筆名丘英二)、李張瑞(筆名利野倉),於1930至1932年間就讀東京農業大學、林永修(筆名林修二)1933至1940年間就讀東京慶應大學,亦有日人島元鐵平、戶田房子等人加入。等人組成「風車詩社」。[1]
文學主張
風車詩社同人雖寫作風格殊異,但許多成員有留日經驗,而他們留在東京的這段時間,正好是當時日本文壇的現代主義詩運動的最盛期。楊熾昌主張詩是知性的化身,並且作品專注營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超現實意象。李張瑞的作品,則是受到法國詩人考克多(Jean Cocteau)、梵樂希(Paul Valéry)的風格影響,節奏輕快,並且實驗開發多種詩型。林修二的詩作採取象徵主義的手法,呈現心靈的感覺。張良典的詩作屬於散文詩,主要受到萩原朔太郎的作品影響。[1]
發行刊物
於1933年10月創刊同人誌《風車》詩刊,為不定期刊,每輯刊印75份,內容包含社團成員們的詩、小說、隨筆等創作,至1934年12月止共發行4輯。此外,另輯有《風車同仁集》兩冊(1934年11、12月)。[2]原本以為相關刊物都焚毀於戰火之中,但在1994年楊熾昌過世後,呂興昌教授與楊熾昌的家屬楊皓文先生在整理遺物的過程中,突然發現《風車》第三號孤本,之後受藏於國立臺灣文學館。[3]
參考資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