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寮溪
隘寮溪位於台灣南部,屬於高屏溪水系,為高屏溪的最大支流,也是屏東縣瑪家鄉與三地門鄉的分界線。主流河長69公里,流域面積829平方公里[3],分佈於屏東縣北部與台東縣西側一小部分。主流上游為隘寮北溪,其最遠源流為額落烏溪,發源於高雄、屏東、台東三市縣交界附近之遙拜山西側[4][5],南流匯集巴巴那斑溪後,改稱巴油溪,隨後轉向西南流,匯集來布安溪後,始稱隘寮北溪。隨後轉南流匯集哈尤溪、喬國拉次溪等,再轉西北流,經上大武、下大武,至佳暮轉西南流,經華容、伊拉,於達來轉南流,匯集隘寮南溪後始稱隘寮溪。本流在此轉向西北,於三地門出屏東平原,續流經賽嘉、廣興、廣福(關福)、南華、新南,於里港附近注入荖濃溪。
隘寮溪 | |
---|---|
![]() | |
流域 | |
流向 | 荖濃溪 |
源頭 | |
- 位置 | 遙拜山 |
- 海拔 | 2,387(7,831英尺) |
河口 | 里港 |
面積 | 829平方(320平方英里) |
流經国家 | ![]() |
位置 | 屏東縣高樹鄉、三地門鄉 瑪家鄉、泰武鄉、霧台鄉 臺東縣卑南鄉 |
本貌 | |
長度 | 69(43英里) |
平均流量 | 年逕流量為約11億立方公尺[1] 年平均日流量為36.62秒立方公尺 [2] |
隘寮溪的源流區位於屏東縣霧台鄉,是台灣南部的多雨中心,年平均雨量高達4500mm以上[6]。由於水量豐沛,泥沙量大,形成屏東平原上最大的沖積扇。
歷史
從前隘寮溪出三地門流入屏東平原時,在沖積扇上形成成眾多分流,其中一小部分注入武洛溪,另一小部分形成位於屏東市北部的番子寮溪,兩者皆流往高屏溪,其餘眾多分流均向南匯集至東港溪,成為東港溪的主要源流。由於每遇豪雨即泛濫成災,遂於日治昭和十三年 (1938年) 修築完成隘寮溪南岸長堤,導引溪水向西北流,繞經鹽埔與里港之北匯入荖濃溪。其後又興建一連串的堤防,以切斷隘寮溪南側分流。從此隘寮溪變成荖濃溪的支流,東港溪改以萬安溪為主要源流,而原本廣大荒蕪的舊河灘地亦被開墾成為農田。[6][7]
文化
隘寮溪被稱爲魯凱族群與排灣族群文明的母親河。上古時代以前,魯凱族與排灣族祖先就已經在南北隘寮溪流域發祥、繁衍。
隘寮溪水系主要河川
![](../I/%E5%8F%A3%E7%A4%BE%E6%BA%AA%E8%88%87%E6%96%B7%E6%A9%8B.jpg.webp)
口社溪與斷橋
參考文獻
- 聯美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民國91年11月 [2015-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9) (中文(臺灣)).
- (PDF). 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 2010年10月 [2015-08-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中文(臺灣)).
- 楊萬全,高屏溪流域和屏東平原的水資源,台灣水文論文集,2000年5月,第559頁
- 台灣學校網地理概述網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一說源流為哈尤溪,發源於小鬼湖 (巴尤池、巴油池),台灣河川網站:隘寮溪
- 楊萬全,高屏溪流域和屏東平原的水資源,台灣水文論文集,2000年5月,第562頁
- 屏東縣總體發展計畫,第一章第二節 地形與地質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3-30.,199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