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勤

陈志勤 (1919年3月4日—1996年10月14日),是马来西亚1959年至1978年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被称为“反对党先生”。他在1964年至1969年间担任马来西亚国会反对党领袖。陈志勤曾是马来亚劳工党马来亚人民社会主义阵线的领袖,但在之后与林苍佑共同创立了马来西亚民政运动党。当他与民政党意见不合后,他又创立了马来西亚社会正义党

丹斯里
陈志勤
PSM
第2任马来西亚国会反对党领袖
任期
1964年—1969年
君主端姑赛布特拉
端姑依斯迈·纳西鲁丁沙
首相东姑阿都拉曼
前任布哈努丁
继任阿斯里姆达
个人资料
出生(1919-03-04)1919年3月4日
马来联邦雪兰莪无拉港
逝世1996年10月14日(1996歲—10—14)(77歲)
学历爱德华七世国王医学学院
职业政治家

早期生平

1949年,陈志勤在新加坡爱德华医学院毕业,他同期的校友包括后来成为首相的马哈迪·莫哈末。回国后,陈志勤在吉隆坡中央医院服务两年[1]

政治生涯

1952年,他加入了新成立的马来亚劳工党,并参与该党1955年大选的竞选活动。尽管劳动党在选举中失利,陈志勤仍旧忠于该党的社会主义思想。此后,陈志勤协助劳动党草拟备忘录提交给负责为将在1957年独立的马来亚草拟宪法的里德委员会[2][3]

1959年,陈志勤出任马来亚劳工党马来亚人民党组成的政党联盟,马来亚人民社会主义阵线的雪兰莪选举委员会主席。由于联盟内部的分歧,劳工党在1959年大选中有很大的突破[3]

进入国会

1964年,陈志勤同时竞选吉隆坡峇都国会议席和雪兰莪甲洞州议席。尽管联盟成功击败社阵,陈志勤仍旧在这两场选举中胜出,并成为劳工党两位国会议员之一[4]。直到退休前,陈志勤一直担任这两个选区的议员。在担任国会议员期间,陈志勤以彻底探究政府政策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闻名。因此,他被人们普遍称为“反对派先生”。陈志勤反对国会肆意修改宪法,也反对将马来西亚建设为伊斯兰国家,他认为这是违反宪法的[5]。他还因对选民的忠诚而闻名,每周至少有两天在办公室为他们服务[2]。陈志勤对自己的宗教信仰毫不避讳,经常在国会引用圣经来发言,因此被奉行“马来人的马来西亚”的时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评价为传教士[6]

随着劳工党被受过华文教育,更加激进的党员掌控后,政府最终注销了该党。陈志勤脱党成立马来西亚民政运动党,试图拉拢巫裔的支持[7][8][9]。民政党与采取相似政策的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1969年大选中大胜,联盟首次失去三分之二的多数地位。在陈志勤的家乡雪兰莪,州议会中的执政党议员和反对党议员人数相同[10]

5月12日,陈志勤在获得警方同意后举行胜利游行。然而,参与者偏离了授权路线,堵塞了交通,进入了吉隆坡马来人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并在那里高喊种族绰号[11]。5月13日,巫统组织了一次报复性游行,马来人武装团体聚集在首都吉隆坡。游行演变为种族骚乱,暴力事件持续了两天,此事被称为513事件。后来官方统计数字显示死亡总数约为 200 人,但非官方统计数字是该数字的五倍。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议会休会。由敦阿都拉萨领导的国家行动理事会取代内阁掌权。议会休会得情况一直延续到1972年[12]

社会正义党

1972年,民政党创始人之一林苍佑带领该党加入国民阵线,陈志勤反对这一决定,他认为此举使民政党也染上了联盟的种族主义色彩。因此,陈志勤脱党成立马来西亚社会正义党(PEKEMAS),该党是一个多元政党[13],民政党4名议员也加入该党。尽管如此,陈志勤支持政府推行的新经济政策,该政策扩大了根据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所赋予土著(马来人和其他原住民)的特权。陈志勤认为应该采取更严厉的平权行动来解决马来人的贫困问题[2]

1974年大选中,社会正义党惨败,陈志勤为该党36名候选人中唯一的国会议员。民主行动党和砂拉越国民党以9席共同成为国会最大反对党。这一结果妨碍了陈志勤和社会正义党在国会的议程。与此同时,健康问题也困扰着陈志勤。1977年陈志勤宣布从政坛退休,但他继续保有国会议员和州议员的身份,直到隔年任期结束为止。随着陈志勤的退休,社会正义党大多数党员加入民主行动党[2][14]

其他活动

1950年代至1978年间,陈志勤是马来亚大学理事会的成员。他在选拔翁姑·阿都·阿兹担任经济学教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翁姑·阿都·阿兹后来成为该大学的副校长。 1967年,陈志勤当选为理事会副主席,四年后晋升为主席。大学校长后来授予他荣誉法学博士学位[2]

1967年,陈志勤被选为马来西亚医生协会主席,他是第一位华人主席[15]。同年,时任雪兰莪州务大臣、陈志勤的政治对手哈伦·伊德里斯向他授予土地,用于建造一所新的私人医院,此前陈志勤一直在推动这一项目。1972年,时任首相敦阿都拉萨亲自为圣淘沙医疗中心揭幕[2]

陈志勤还积极参与教育事业,并在许多学校担任管理委员会和理事会成员,包括巴都路学校、吉隆坡卫理公会男子学校吉隆坡维多利亚书院和加影高中。政府后来任命他为高等教育顾问委员会成员,该委员会为当地大学制定政策[2]

陈志勤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并自1953年起担任吉隆坡卫斯理宗教堂委员会的成员[2]

退休后

陈志勤退休后将大量时间花费在他的爱好上,包括阅读(在他去世前,他已阅读5000本书)、板球以及军事史的研究,其中他特别关注中东地区的军事。他还为《星报》撰写专栏。

1980年,最高元首授予他丹斯里头衔[2]。陈志勤也攥写了他的自传,《陈志勤:从乡村男孩到反对党先生》[16]。陈志勤后来声称,正是这个头衔使他被当权者所接受,从而允许他为报纸撰稿。

1981年7月8日,陈志勤在《南洋商报》专访即将接任首相的马哈迪·莫哈末[17]

1993年,陈志勤中风瘫痪,1996年10月14日去世。葬礼在吉隆坡卫理公会男子学校旁的卫斯理教堂举行[18][19]

陈志勤的儿子陈记光在1995年加入民政党,并连续担任三届泗岩沫国会议员。1999年起担任民政党副主席[20]。2008年9月陈记光离开民政党加入人民公正党,主张种族政治不可延续[21]。2013年至2018年,任旺沙玛珠国会议员[22]

评价

陈志勤在1996年去世后,时任首相马哈迪·莫哈末曾评价道[23]

荣誉

  •  马来西亚 :
    • 马来西亚建国纪念奖章(银奖)(PPM) (1965)
    • 联邦王冠效忠领袖勋章 (PSM) – 丹斯里 (1980)

参考文献

  1. . 《星洲日报》. 1995年1月3日 (中文).
  2. Loh, Kok Kin (2003). "Tan Sri Dr Tan Chee Khoon – A Life of Service" 存檔,存档日期15 February 2006..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6.
  3. Tan & Vasil, p. XIII.
  4. "ELECTION TRIVIA – QUICKFACTS". Retrieved 17 August 2005.
  5. Tan & Vasil, pp. XIII, XIV.
  6. Lee, Kenny Kian Yee (2003). "A History Forlorn".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6.
  7. Tan & Vasil, p. XIV.
  8. George, K. (2005). "Champion of the downtrodden" 存檔,存档日期16 February 2006..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6.
  9. "The Early Years, 1968–1972".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6.
  10. Means, Gordon P. (1991). Malaysian Politics: The Second Generation, p. 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88988-6.
  11. Tunku, Abdul Rahman (2003). "May 13 – Before and After" 存檔,存档日期25 May 2003..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6.
  12. Means, pp. 7, 8.
  13. Means, p. 29.
  14. Means, p. 67.
  15. "Past Presidents & Honorary Members".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6.
  16. "Category : Biography". Retrieved 14 February 2006.
  17. . 《南洋商报》. 1981年7月9日 (中文).
  18. "In Honour of The Late Tan Sri Datuk Dr. Tan Chee Khoon". Retrieved 16 October 2004.
  19. "PASSAGE". (25 October 1996). Asiaweek.
  20. "The main players". (23 August 2005). The Star.
  21. Cheah, Royce. 2008. Former Segambut MP joins PKR. The Star, 6 September. Accessed 6 September 2008.
  22. . Malaysiakini.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23. . 《星洲日报》. 1996年10月17日 (中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