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可·列維特

邁可·列維特英語:1947年5月9日),FRS,是一名出生於南非犹太生物物理學家,也是史丹佛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自1987年以來一直擔任該職位[7][8]。列維特因「開發複雜化學系統的多尺度模型」[9][10][11][12]而與马丁·卡普拉斯 (Martin Karplus) 和阿里耶·瓦舍尔 (Arieh Warshel) 一起獲得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13]。2018年,萊維特是《生物醫學資料科學年度評論》的創始聯合編輯[14]

邁可·列維特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萊維特於2013年12月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瑞典皇家科學院新聞發布會上
出生 (1947-05-09) 1947年5月9日[1]
 南非聯邦德蘭士瓦省比勒陀利亞
居住地 美國
 以色列
公民权 美國[2]
 英国[2]
 以色列[2][3]
 南非[2]
母校倫敦國王學院
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
知名于計算生物學
結構生物學
建構用於蛋白質折疊的分子動力學模擬模型
奖项
网站csb.stanford.edu/levitt
med.stanford.edu/profiles/Michael_Levitt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生物物理學
机构史丹佛大學
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劍橋大學

早年生活和教育

邁可·萊維特出生於南非比勒陀利亞的一個來自立陶宛普倫蓋猶太家庭。 他的父親來自立陶宛,母親來自捷克共和國[15]。1960年至1962年間,他就讀於Sunnyside小學,然後進入比勒陀利亞男子高中。在他15歲時,全家搬到了英國[16]。 萊維特於1963年在比勒陀利亞大學學習應用數學[17]。 他就讀於倫敦國王學院,於1967年畢業,獲得物理學一等榮譽學位[18][1][19]

1967年,他首次訪問以色列。 他和他的以色列妻子麗娜(Rina, 多媒體藝術家[20] 一起前往剑桥大学學習,他們的三個孩子在那裡出生。 萊維特是剑桥大学彼得学院計算生物學的博士生,1968年至1972年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LMB)工作,在那裡他開發了一個用於研究分子構象的計算機程序,為他後來的大部分工作奠定了基礎[21][22]

職業和研究

1979年,他返回以色列,在雷霍沃特魏茨曼科學研究所進行研究,並於1980年成為以色列公民。1985 年,他在以色列國防軍服役六週。1986年,他開始在史丹佛大學任教,從那時起,他的時間就分散在以色列和加利福尼亞之間。 他隨後獲得了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的研究獎學金。

1980年至1987年,他擔任雷霍沃特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化學物理學教授。 此後,他擔任加州史丹佛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23][24]。列維特的研究專長為計算生物學[25]

列維特是最早對 DNA 和蛋白質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的研究人員之一,並為此開發了第一個軟體[27][28][29][30]。他目前因開發預測大分子結構的方法而聞名,曾參加過許多蛋白质结构预测技术的关键测试(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CASP)競賽[31], 在競賽中,他批評分子動力學無法精煉蛋白質結構。

他還是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名誉院长。[32]

獎項及榮譽

個人生活

萊維特擁有南非美國英國以色列公民身分。

他的妻子麗娜於2017年1月23日去世。

他是十年內第六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以色列人[38][39]

企業活動

萊維特曾在以下公司的科學顧問委員會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s) 任職:

  • Oplon Ltd
  • Cocrystal Discovery
  • StemRad, Ltd
  • Cengent Therapeutics, Inc

参見

參考文獻

  1. Anon. https://www.ukwhoswho.com/view/article/oupww/whoswho/U42816 |chapter-url=缺少标题 (帮助)需要付费订阅. . ukwhoswho.com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布盧姆斯伯里出版公司旗下A & C Black). 2003. doi:10.1093/ww/9780199540884.013.U42816. 需要订阅或英国公共图书馆会员资格
  2. Siegel-Itzkovich, Judy. . The Jerusalem Post. 9 October 2013 [12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3).
  3. . [201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3).
  4. Anon. . people.embo.org. Heidelberg: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1983.
  5.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存檔,存档日期2013-10-16.,亚太日报,2013年10月10日
  6. Anon. . iscb.org.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mputational Biolog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March 2017).
  7. . Csb.stanford.edu. [22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March 2016).
  8. . Csb.stanford.edu\accessdate=2017-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July 2010).
  9. Van Noorden, R. . Nature. 2013. S2CID 211729791. doi:10.1038/nature.2013.13903.
  10. (PDF) (新闻稿).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9 October 2013 [9 October 2013].
  11. Chang, Kenneth. . The New York Times. 9 October 2013 [9 October 2013].
  12. . Nobelprize.org. 9 May 1947 [22 March 2017].
  13. Van Noorden, Richard. . Nature. 2013, 502 (7471): 280. Bibcode:2013Natur.502..280V. PMID 24132265. doi:10.1038/502280a可免费查阅.
  14. Altman, Russ B.; Levitt, Michael. . Annual Review of Biomedical Data Science. 2018, 1: i–iii. doi:10.1146/annurev-bd-01-041718-100001可免费查阅.
  15. . en.delfi.lt. [2 Februar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October 2013).
  16. Ravidyesterday, Barak. . Haaretz. 10 October 2013 [22 March 2017].
  17. . [30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 November 2013).
  18. . King's Collections. [12 September 2017].
  19. . Csb.stanford.edu. [22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March 2012).
  20. . Nobelprize.org. [22 March 2017].
  21. Levitt, Michael.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72. doi:10.17863/CAM.15942. EThOS uk.bl.ethos.463153.
  22.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13-10-10 [11 October 2013].
  23. . [2017-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5). Levitt Lab website
  24. .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5). Lab Website Profile Page
  25. Michael Levitt. . 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2001-05-01, 8 (5): 392–393 [2018-04-02]. doi:10.1038/875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英语).
  26. Fiske, Gavriel. . The Times of Israel. 9 October 2013 [12 November 2017].
  27. Chothia, C.; Lesk, A. M.; Tramontano, A.; Levitt, M.; Smith-Gill, S. J.; Air, G.; Sheriff, S.; Padlan, E. A.; Davies, D.; Tulip, W. R.; Colman, P. M.; Spinelli, S.; Alzari, P. M.; Poljak, R. J. . Nature. 1989, 342 (6252): 877–883. Bibcode:1989Natur.342..877C. PMID 2687698. S2CID 4241051. doi:10.1038/342877a0.
  28. Levitt, M.; Chothia, C. . Nature. 1976, 261 (5561): 552–558. Bibcode:1976Natur.261..552L. PMID 934293. S2CID 4154884. doi:10.1038/261552a0.
  29. Warshel, A.; Levitt, M. .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1976, 103 (2): 227–249. PMID 985660. doi:10.1016/0022-2836(76)90311-9.
  30. Levitt, M. .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1976, 104 (1): 59–107. CiteSeerX 10.1.1.26.4069可免费查阅. PMID 957439. doi:10.1016/0022-2836(76)90004-8.
  31. Chopra, G.; Kalisman, N.; Levitt, M. . Protein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Bioinformatics. 2010, 78 (12): 2668–78. PMC 2911515可免费查阅. PMID 20589633. doi:10.1002/prot.22781.
  32. . 世界经理人联盟_网聚力量_经理人的网上家园cxoun.com. 2022-11-01 [2023-06-08] (中文).
  33. Anon. . London: Royalsociety.org. 2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November 2015). One or more of the preceding sentences incorporates text from the royalsociety.org website where:
    "All text published under the heading 'Biography' on Fellow profile pages is available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 [9 March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November 2016).
  34. . Member Directory.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6 November 2016].
  35. (PDF). Nobelprize.org. [22 March 2017].
  36. . Asbmb.org. [22 January 2015].
  37. . Iscb.org. [22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February 2015).
  38. Pileggi, Tamar. . The Times of Israel. 9 October 2013 [22 March 2017].
  39. Solomon, Shoshanna. . The Times of Israel. [22 March 2017].
 本條目含有来自此处的文本,以CC BY 4.0授權條款釋出。

外部連結

獎項
前任者:
布赖恩·科比尔卡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2013
马丁·卡普拉斯
阿里耶·瓦舍尔同時在任
繼任者:
艾力克·貝齊格
斯特凡·赫尔
威廉·莫尔纳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