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索尔王国
迈索尔王国(卡纳达语:)是存在于1399年-1947年间,位于今印度西南部卡纳塔克邦一带,以迈索尔为中心的一个王国。迈索尔王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皆由世袭的瓦迪亚王朝统治,统治者称摩诃罗阇。该国最初是一个小王国,在1565年独立,进行了一系列领土扩张,成为南印强国。1760年,穆斯林夺得实权。1799年,王位又落到瓦迪亚家族手中,同时迈索尔王国成为了东印度公司(后为英属印度)下辖的一个印度土邦。1947年,迈索尔王国被并入印度联邦。
迈索尔王国 迈索尔土邦 | |||||||||
---|---|---|---|---|---|---|---|---|---|
1399年—1947年 | |||||||||
国旗 | |||||||||
1784年的迈索尔王国 | |||||||||
地位 | 毗奢耶那伽罗王朝下辖王国(1399–1565) 印度土邦(1799–1947) | ||||||||
首都 | 迈索尔 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纳 | ||||||||
常用语言 | 卡纳达语 英语 | ||||||||
宗教 | 印度教 伊斯兰教 | ||||||||
政府 | 君主制 | ||||||||
摩诃罗阇 | |||||||||
• 1399–1423 | 雅杜拉贾 (首) | ||||||||
• 1940–1947 | 贾亚查马拉贾·瓦迪亚 (末) | ||||||||
薩爾瓦德科利/蘇丹 | |||||||||
• 1761-1782 | 海德尔·阿里 (首) | ||||||||
• 1782-1799 | 蒂普蘇丹 (末) | ||||||||
历史 | |||||||||
• 建立 | 1399年 | ||||||||
• 终结 | 1947年 | ||||||||
|
历史
起源
迈索尔王国的历史来源主要是石器与铜板铭文,以及迈索尔皇宫中的资料和当代的卡纳达文学作品。[1][2][3]迈索尔王国的起源目前还存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在今迈索尔一带的古城,该城一对兄弟所创建,并不断发展壮大,慢慢形成迈索尔王国。[4][5]
毗奢耶那伽罗王朝时期
迈索尔王国最初只是毗奢耶那伽罗王朝下辖的一个小王国,到1565年时,王国使用一支300人的军队,[6]已将规模扩大到33个城镇。君主提玛拉贾在他统治时期征服了周围的几个酋邦,[7]以及君主拉贾·瓦迪亚一世占领了包括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纳等地区。[8][9]
文塔卡帕提·德瓦·拉亚统治期间,国力强盛。约1565年,毗奢耶那伽罗王朝国力空虚时,迈索尔王国成为独立国家,并将首都迁至迈索尔郊区,称为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纳。
独立的王国与英迈战争
17世纪,迈索尔王国在坎蒂拉瓦·纳拉萨拉贾一世和奇卡·德瓦拉贾统治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张,成为了德干高原南部的强国。18世纪,首席大臣海德尔·阿里和蒂普苏丹统治时期,迈索尔的国力达到顶峰。海德·阿里虽是文盲,但是其在历史上地位是不可忽视的。[10][11]海德统治期间,正逢印度次大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占领印度贸易主动权的欧洲人开始谋求政治权力,海得拉巴人企图称霸德干高原,而马拉地人在打了败仗后则希望在印度南部扎根。这一时期,英法双方在争夺其在印度的地位,最终英国人获得了胜利,进一步确立了其在印度南部的霸权地位。[12]尽管此时迈索尔王国的王位名义上还在瓦迪亚王朝手中,实际上,王国的实权已转移到海德·阿里及其子蒂普苏丹手中。[13]
1761年,马拉地帝国的威胁一再减弱,1763年,海德·阿里占领科拉迪王国(Keladi kingdom),占领了比尔吉、贝德努尔(Bednur)和古提(Gutti)三地,并南下入侵马拉巴(Malabar),并在1766年占领了萨摩林(Zamorin)的都城卡利卡特,同时北上击垮了达瓦德和贝拉里,迈索尔王国的领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张,[14][15]并成为了印度次大陆的一个主要国家,成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南印的主要敌人,迈索尔王国也准备向劲敌英国发起挑战——这次“挑战”持续了三十多年。[16]
为了阻止海德继续扩张,英国、马拉地和海得拉巴结盟,于1767年入侵迈索尔王国,挑起第一次英迈战争。海德·阿里领导的迈索尔军在成罕(Chengham)与蒂鲁万纳马莱(Tiruvannamalai)遭遇失败,英国一度占领迈索尔三分之一的国土,但是迈索尔军队逐渐挽回局势,1769年3月,转入反攻,并成功转移到英军的腹地,直奔英军重要基地马德拉斯(金奈),英国人最终不得不和迈索尔进行和谈,1769年,第一次英迈战争结束。[12][15][17]
到了1779年,迈索尔国土面积已达205,000km2。[15]1780年,迈索尔和马拉地、海得拉巴停止了冲突,同时和法国人建立了合作关系。[18]同年爆发第二次英迈战争,迈索尔得到了法国人、海得拉巴与马拉地人的支援。战争初期,迈索尔在各地接连获胜,海德之子,蒂普苏丹也参加了这次战争,他曾带领军队北上进攻英军,取得了一定成果,英军士气低迷,直到艾尔·库特爵士(Sir Eyre Coote)抵达,英军的士气才有所改观。[19]1781年6月1日,迈索尔军败给了库特爵士,此次战役被视为英印战事中的一次壮举。另一次大战发生在8月27日的波利卢尔(Pollilur),迈军获得决定性胜利。在迈索尔盟友的协助下,英国的计划被打乱,双方进入对峙状态。12月,海德去世,蒂普苏丹继位,便开始新一轮的攻势。[15][20]英军和迈索尔军进行了多场战役,双方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势。中途,法国退出战斗。英迈开始谋求进行和谈,1784年3月11日,签署《门格洛尔条约》,战斗结束。[21][22]
但是蒂普苏丹并未善罢甘休,于1789年进攻与英国关系良好的特拉凡哥尔,引发第三次英迈战争。迈索尔军处于下风,于1792年进行和谈,迈索尔王国因此失去一半领土。[21]蒂普苏丹感到耻辱,但并未示弱,继续准备战争。他暗中和大革命之后的法国政府、阿富汗人和土耳其的苏丹建立合作关系,但是此举被英国人发现,险些酿成战争。1799年,英军大举入侵迈索尔,第四次英迈战争爆发,迈索尔军大败,蒂普苏丹本人也在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纳的防御战中阵亡。至此,迈索尔成为印度土邦,其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正式结束,瓦迪亚王朝复辟。
来源
脚注
- Kamath (2001), pp. 11–12, pp. 226–227; Pranesh (2003), p. 11
- Narasimhacharya (1988), p. 23
- Subrahmanyam (2003), p. 64; Rice E.P. (1921), p. 89
- Pranesh (2003), pp. 2–3
- Wilks, Aiyangar in Aiyangar and Smith (1911), pp. 275–276
- Stein(1987年),第82页
- Kamath (2001), p. 227
- Subrahmanyam (2001), p. 68
- Venkata Ramanappa, M. N. (1975), p. 200
- Shama Rao in Kamath (2001), p. 233
- Quote:"A military genius and a man of vigour, valour and resourcefulness" (Chopra et al. 2003, p. 76)
- Venkata Ramanappa, M. N. (1975), p. 207
- Chopra et al. (2003), p. 71, 76
- Chopra et al. (2003), p. 55
- Kamath (2001), p. 232
- Chopra et al. (2003), p. 71
- Chopra et al. (2003), p. 73
- Chopra et al. (2003), p. 74
- Chopra et al. (2003), p. 75
- Chopra et al. 2003, p. 75
- Chopra et al. (2003), p. 78–79; Kamath (2001), p. 233
- Chopra et al. (2003), p. 75–76
- Kamath (2001), p. 249
- Kamath (2001), p. 234
- Venkata Ramanappa, M. N. (1975), p. 225
其它资料
历史系列条目 |
---|
印度历史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迈索尔王国 |
- Abram, David; Edwards, Nick; Ford, Mike; Sen, Devdan; Wooldridge, Beth. . Rough Guides. 2003. ISBN 1-84353-103-8.
- Aiyangar, Krishnaswami S. . New Delhi: (Facsimile Reprint 2004)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11. ISBN 81-206-1850-5.
- Bakshi, Shiri Ram. . New Delhi: Sarup and Sons. 1996. ISBN 81-85431-65-5.
- Bradnock, Robert. . Footprint Travel Guide. 2000 [2000]. ISBN 1-900949-81-4.
- Chopra, P. N.; Ravindran, T. K.; Subrahmanian, N. . New Delhi: Sultan Chand and Sons. 2003. ISBN 81-219-0153-7.
- Indian Science Congress Association (various authors), Presidential Address, vol 1: 1914-1947. . Orient Blackswan. 2003. ISBN 81-7371-432-0.
- Kamath, Suryanath U. . Bangalore: Jupiter books. 2001 [1980]. LCCN 80905179. OCLC 7796041.
- Manchanda, Bindu. . Roli Books Private Limited. 2006 [2006]. ISBN 81-7436-381-5.
- Michell, George.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44110-2.
- Mukherjee, Sujit. . Orient Blackswan. 1999 [1999]. ISBN 81-250-1453-5.
- Murthy, K. Narasimha. . George K.M (编). . Sahitya Akademi. 1992. ISBN 81-7201-324-8.
- Nagaraj, D.R. . Sheldon I. Pollock (编). . Berkeley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2003]. ISBN 0-520-22821-9.
- Narasimhacharya, R. . New Delhi: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88 [1934]. ISBN 81-206-0303-6.
- Pranesh, Meera Rajaram. . Bangalore: Vee Emm. 2003 [2003].
- Raman, Afried. . Bangalore: Orient Blackswan. 1994. ISBN 0-86311-431-8.
- Rice, E. P. . New Delhi: (Facsimile Reprint 1982)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21. ISBN 81-206-0063-0.
- Rice, B.L. . New Delhi, Madras: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2001 [1897]. ISBN 81-206-0977-8.
- Sastri, Nilakanta K.A. . New Delhi: Indian Bran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955]. ISBN 0-19-560686-8.
- Singh, Nagendra Kr. . Anmol Publications. 2001. ISBN 81-261-0691-3.
- Stein, Burton. .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56. 1987. ISBN 0-521-26693-9.
- Subrahmanyam, Sanjay. . Subrahmanyam, Sanjay (编). .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1: 161–193. ISBN 978-0-472-11216-6.
- Subramaniyan, V.K. . Abhinav Publications. 2006 [2006]. ISBN 81-7017-471-6.
- Various. . Sahitya Akademi. 1988 [1988]. ISBN 81-260-1194-7.
- Venkata Ramanappa, M. N. . Delhi : Vikas Pub. House ; London (38 Kennington La., SE11 4LS) : [Distributed by] Independent Pub. Co.,. 1975 [1975]. ISBN 0-7069-0378-1.
- Weidman, Amanda J. .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006]. ISBN 0-8223-3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