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石

海珠石指古时广州珠江中的一块巨型的白垩纪礁石,又名海珠岛走珠石海珠洲。由红色砂砾岩构成,长约100米,宽50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随潮汐变化浮沉海上(广州人称较宽的江河为海)而得名。与浮丘石海印石并称为羊城三石。在今沿江西路愛羣大酒店江边,已与陆地连成一片。現今附近的海珠桥海珠广场海珠路等地標均由此命名。

長堤大馬路看海珠公園,跟陸地相連的是一座浮橋。
1930年的長堤大馬路(西向東方向),圖中箭嘴所指為海珠公園(海珠石)。

歷史

宋朝时海珠石仍居江中,后因泥沙冲积,与珠江北岸陆地相连,为历代的游览胜地。宋代时石上建有慈度寺,称“海珠晴澜”(以海珠石一帶的珠江河段),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清朝同治时曾在此建炮台。

1905年,廣州市始設水警。清政府在珠江水上設水巡總局,直屬於廣東水師提督衙門。中華民國成立後的1912年,隸屬廣東省城警察廳的水巡總局改稱警察第十二區署及第一、二、三、四、五分署。警察第十二區署也設於海珠島。1916年,发生海珠事变。民國六年(1917年)十月,以孫中山為大元帥的中華民國軍政府海軍艦隊,在海珠島設立海軍辦事處。

1928年建成海珠公园。公園原來通過浮橋與陸地的長堤大馬路相連。由東至西的建築或景點有程璧光像、銅壺滴漏、牌坊、李忠簡公讀書處、玻璃屋(南)、音樂亭、噴水池等。

1931年扩筑新堤(俗稱新填地、今沿江西路)时,海珠石沉埋地下,成为新堤的一段,現在的新堤一橫路、二橫路(以東)就是原來海珠公園的所在地。原來的程璧光像被移至永安堂(現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東面前安放,在填海前,海珠公園的東端是胡文虎的永安碼頭。在新建馬路後,海珠公園並未被完全清拆。

中共建政後,胡被指為「汉奸」,故永安堂被列為「敵產」充公,成為廣東省總工會所在地。[1]永安堂前的程璧光像遂被毀,換成今日見到的工人雕像;在1950至60年代,公園剩下的亭台樓閣建成了海珠花園餐廳,成為該餐廳的園林景觀。

1990年代初,時任廣州市長的黎子流號令大拆廣州城以興建廣州地鐵。在這股風氣下,當局又對原海珠公園的建築進行清拆,但此後又無力開發一直丟空,曾有一面圍牆將這些殘桓斷壁封閉多年。

海珠石的紀念

2000年,在长堤下水道改造工程中,意外发现深埋地下近七十载的海珠石。市政府曾规划将显露部分(30至60米)保护起来,在海珠石的遗址上面用透明钢化玻璃铺砌观光道,重现海珠石风采。不過該計劃後來並沒有實現,海珠公園已被發展商興建高層的住宅樓盤愛群薈景灣,海珠石的部分就是被大廈壓在底下,剩餘部分的則被繼續掩埋在沿江西路上。

参考文献

  1. . 南方都市报. 2008-08-27 [201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1).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