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條約
法兰克福条约(德語:;法語:)是由德国与法国于1871年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订,由此正式结束了普法战争。条约条款非常苛刻,令战败的法国与戰勝的德国结怨,引起了法国的复仇主义思潮,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早原因。
法蘭克福條約 | |
---|---|
![]() 條約原件 | |
創建日期 | 1871年5月10日 |
保管地 | 弗里德里希斯鲁的奧托·馮·俾斯麥檔案館(Archiv der Otto-von-Bismarck-Stiftung) |
目的 | 終戰 |
内容

在俾斯麥的注視下,法國外長朱爾·法夫爾在《法蘭克福條約》上蓋上印章
- 两国边界最终确定:法国把阿尔萨斯省的大部分与洛林大區属下的摩泽尔省割让予德国;
- 定下德军从法国特定地区撤出的初步方案;
- 规定法国在五年內賠償五十亿法郎給德国,作为赔偿在战争所失;(注:按当时价格,约合库平银12.5亿两,超出历史上清朝所有赔款总和[1])
- 承认普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 法国偿还所有赔款之前,必须接受德军在法國北部的占领[2]。
同时,两国另外有以下协定:
- 对于在阿尔萨斯-洛林的可航行水道之使用权;
- 两国贸易往来;
- 释放双方的战俘
新邊界的訂立
政治
如果边界不向西移动,新的德意志帝国与法国的边界将在很大程度上由巴登和巴伐利亚佔有,这两个國家的政府并不希望在家门口招来滿懷怨憤法国。同時普魯士王國还需要在这些國家的边界内驻扎大量的帝国军队,这可能会损害南方各國在统一条约中能規定的相当大的自治权。而边界的转变缓解了这些问题,事實上此即為普魯士劃出直轄領,來作為保護南德四邦免於法國報復的屏障。
影響
在接下来的40年里,该条约使法国对德国的政策两极分化。 重新征服“失去的省份”阿尔萨斯-洛林成为一种以复仇主义为特征的狂熱,而这将成为法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强大动机之一。
1918年,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他的十四点演讲中将此问题列为第八点,表达了美国将该地区归还给法国的意愿。 因此根据 1919 年的凡尔赛条约,阿尔萨斯-洛林回归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国人接受了美国提议的有条件的投降。
參考資料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RE0U3T40535B31T.html
- . [2021-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8).
- Hartshorne, Richard (Jan, 1950). "The Franco-German Boundary of 1871", World Politics, pp. 209-250.
- Eckhardt, C.C. (May, 1918). "The Alsace-Lorraine Question", The Scientific Monthly, Vol. 6, No. 5, pp. 431-443.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法蘭克福條約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