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埔村

沙埔村英語:),又名沙浦村、沙莆村,亦可細分為上沙埔和下沙埔,原址位於現時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東匯邨天主教伍華中學一帶,於1962年清拆。沙埔村所在地傳統上被認爲是九龍城地區,但後來的十八區分界將其劃入黃大仙區範圍。沙埔村位於九龍灣淺灘的北面,衙前圍村的正南面,九龍城九龍街市集的東面。沙埔村是衙前圍村的分支,屬九龍十三鄉及衙前圍七約之一(衙前圍、衙前塱、沙埔、大磡、竹園、隔坑及打鼓嶺),約每十年會舉行一次太平清醮。[1]村內街巷有上沙埔街、下沙埔街、打鐵街、花公園街、大坑街及東興街。[2]

歷史

沙埔村成立以前是衙前圍村的農地,衙前圍村吳姓族人的後人在衙前圍村南面建立沙埔村,在東邊亦有衙前圍陳、李兩氏族人聚居,人數比吳姓為少。據村民指,沙埔村有逾600年歷史(14世紀元朝間)。[3]1899年,沙埔村有居民約300人。[4]1898年後,有外姓客家人遷入,聚居於低窪地帶的下沙埔。香港九約竹枝詞中載有「行向沙埗醫院過,疑魂打鼓嶺中催」。

二戰前後時期,居民將農地租給各類小型工廠,包括和發興酒廠、同珍醬園、鉅利醬園[5]、建興涼果廠、杏春園果子廠,另有牛皮廠、染廠和表帶廠等等。[6]

1942年香港日治時期期間,日軍為擴建啟德機場,需收回沙埔村東邊,即陳、李兩姓的村屋和田地,以及南面下沙埔範圍,而西邊吳姓的村屋則倖免,部份村民被迫遷往九龍塘鴨仔湖模範村

1962年,政府宣佈清拆沙埔村,興建徙置大廈(東頭邨23座),村民獲政府賠償「屋地換樓地」,與發展商在竹園鳳凰新村合伙興建樓宇,建成鳳凰新村,即現今翠鳳街及鳴鳳街一帶。[7][8][9]

參見

參考資料

  1. 香港記憶計劃. .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2. 華僑日報. .
  3. 大公報. . 1959-03-25.
  4. (PDF). [2022-07-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0-16).
  5. 鉅利醬園. . www.kuileehk.com. [2022-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6. 鄭寶鴻. . 2020.
  7. . 大公報. 1959-03-27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8. . 香港工商日報.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9. . 香港工商日報. 1963-02-11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