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郡
建置沿革
漢獻帝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孫權自公安都鄂,改鄂縣為武昌縣,分江夏郡之武昌、陽新、沙羡、下雉四縣,豫章郡之柴桑縣,廬江郡之尋陽縣立武昌郡,屬荊州,治武昌县(今湖北省鄂州市)。[1]不久,孫權改武昌郡為江夏郡。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吳,改吳之江夏郡為武昌郡,復立鄂縣,而武昌如故。[2]太康中,武昌郡領七縣:武昌、柴桑、陽新、沙羨、沙陽、鄂、官陵,包括今湖北省长江以南,嘉鱼县、咸宁县、通山县以东、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等地。[3]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立尋陽郡,柴桑縣改屬尋陽郡。後省併官陵縣。晉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省併沙陽縣。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沙陽縣改屬巴陵郡。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分荊州立郢州,武昌郡改屬郢州。[2]南齊時,析置義寧、真陽二縣。[4]梁武帝時,設立雙頭郡西陽武昌二郡。[5]
行政長官
武昌太守(280年—324年)
武昌太守(324年—452年)
武昌太守(455年—483年)
武昌太守(485年—537年)
國主
南朝宋武昌國(452年—455年)
汝陰國(447年—452年)/武昌國(452年—455年)丨食邑2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汝陰郡王→武昌郡王 | 劉渾 | 447年—455年 | 宋文帝第十子 | |
免為庶人,國除 |
南朝齊武昌國(483年—485年)
武昌國(483年—485年)/西陽國(485年—495年)丨食邑2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武昌郡王→西陽郡王 | 蕭子明 | 483年—495年 | 齊武帝第十子 | |
伏誅,國除 |
南朝梁武昌國(537年—546年)
武昌國(537年—546年)|食邑2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武昌郡王 | 蕭𧫷 | 537年—546年 | 蕭統第四子 | |
無子,國除 |
南朝陳武昌國(582年—589年)
武昌國(582年—589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武昌郡王 | 陳叔虞 | 582年—589年 | 陳宣帝第十九子 | |
陳亡,國除 |
徵引文獻及註釋
-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 《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南齊書 卷十五 志第七》
- 《梁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三國志 卷四十九 吳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
- 《晉書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 《晉書 卷四 帝紀第四》
- 《晉書 卷七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 《晉書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 《晉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 《晉書 卷六 帝紀第六》
- 《晉書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 《晉書 卷八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 《晉書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 《晉書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 《晉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 《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 《晉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 《宋書 卷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 《宋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 《宋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 《宋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十一》
- 《宋書 卷十 本紀第十》
- 《南齊書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
- 《宋書 卷五十五 列傳第十五》
- 《南齊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三》
- 《梁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五》
- 《梁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二》
- 《梁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七》
- 《梁書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六》
- 《陳書 卷十三 列傳第七》
- 《陳書 卷十八 列傳第十二》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