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書院

新法書院英語:縮寫:NMC)是香港第一間由私立轉為直接資助的中學,第一所新法書院於1949年成立,有過4所分校,分別位於加路連山道太子道大坑道窩打老道山。後期新法書院只剩下於1971年起運作、位於九龍窩打老道山文福道的校舍繼續辦學。至2012年9月停辦,結束長達60多年的教育使命。窩打老道山文福道校址現為香港Stamford美國學校校舍。

新法書院
新法書院窩打老道山分校
地址 香港九龍九龍城區窩打老道山文福道25號
昵称新法、NMC
类型政府直資
隶属私立
创办日期1949年
关闭日期2012年9月
学区九龍城區
教師人數59人
学生人数1,000人
校訓格物致知
学校网址

歷史

外部圖片
image icon 1956年加路連山道校舍擴建模型

1949年,於北角電氣道成立,創辦人是香港立法局議員王澤森。創校初期新法書院為一所英文專修書院,由於當時大量內地移民湧入香港,其中不乏適齡學童,當時香港學位不足,未能一下子吸納,加上很多成年人為求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方便求職,都矢志學習英語。

1950年,新法英文專修學校設於灣仔聖法蘭士街(聖佛蘭士街)。

1951年,正式開辦新法書院。

1952年,在銅鑼灣加路連山道101號開辦加山分校,是首座獨立校舍。

1953年,達到香港考試局要求,成為第一所可參加中學會考私立中學,同年更派出學生參加大學入學試

1956年,在毗鄰的連道3號加設校舍。

1956年,創校人王澤森博士在加路連山道買地擴建校舍開設分校,文福道校舍地皮於1966年購入,其後太子道分校、大坑道分校、窩打老道山文福道分校分別於1963、1966、1969年落成。當時該校連同英文專修日、夜校的學生曾接近20,000人。

1960年,在九龍太子道(西)219/221號(217-223號)開辦九龍分校(太子道分校)。

1966年,在大坑道10號開辦分校。此校為香港第一所設有中央冷氣的中小學校舍。

1971年,在何文田文福道25號開辦分校。

1990年代初期,該校為政府中學派位共提供6,000多個初中學位,配合香港政府推行9年免費教育

1997年經教育署批准,成為首所加入直接資助計劃的私立學校。[1]

約2006年起,新法書院已經停止招收初中學位,並於2012年完成最後一屆中七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後,正式結束在文福道校舍辦學。[2]

辦學宗旨

培育學生思考創造能力,適應社會轉變,履行公民責任。

學校設施與配套

全校教室空氣調節、資訊科技教室、語言教學室、室內、外運動場、室內暖水游泳池、多用途禮堂。學校亦設有校巴接載學生上下課。

校服

新法書院女生的藍白水手裝是太子道西金綸服裝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林松坡先生引入香港的。1970年代林往日本旅行,看到很多女孩子穿着海軍裝(另見日本校服),適逢新法書院在太子道開設新校,就將此引入香港。[3]

早在1967年已經採用水手裝校服[4],當年畢業之女學生全部都穿著水手裝校服。當時這種香港校服被視為時髦象徵,除了在校內穿著,亦被當時的學生作為便服穿著。

夏季校服

  • 男生:黑色長西褲,配白色的企領恤衫,白色的短襪和黑色皮鞋或不脫色運動鞋(1997年前是白色長西褲)。
  • 女生:白色的百摺裙,配藍色水手襯衫,白色的短襪和黑色皮鞋或不脫色運動鞋。可穿著黑色的毛冷外套。

冬季校服

  • 男生:黑色長西褲,配白色的企領恤衫,白色的短襪和黑色皮鞋或不脫色運動鞋。可穿著印有NMC或NEW METHOD的風褸、黑色的毛冷外套、圍巾、手套等禦寒衣物(1997年前是灰色長西褲及藍色絨褸配以金線校徽)。
  • 女生:黑色的百摺裙,配白色的企領恤衫、印著校徽的黑色領帶,黑色長襪和黑色皮鞋或不脫色運動鞋。可穿著印有NMC或NEW METHOD的風褸、黑色的毛冷外套、圍巾、手套等禦寒衣物(1997年前是灰色百摺裙及藍色絨褸配以金線校徽)。

運動服:以黑白兩色的運動衣,配黑色的運動褲。

著名/傑出校友

政界、公共事業界
商界、金融界、醫學界
學術界、教育界、宗教界
體育界
  • 韋基舜SBS:香港資深體育節目評論員
  • 陳鴻平:香港足球名將,足球教練
  • 張小倫:香港劍擊運動員
  • 顏冠一:香港劍擊運動員
  • 向柏榮:香港綜合搏擊運動員
  • 龍子弘:香港女子排球隊成員
  • 伍雪葵:前香港跳遠兼短跑運動員(1960年中五)[12]
司法界
  • 潘兆童區域法院首席法官
  • 李金鴻: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香港、中國、越南及韓國辦事處主席、前東區醫院管治委員會主席[25]
演藝界
傳媒及其他界別

校舍改建為豪宅

四家新法書院由一志集團王氏家族原持有,其中位於加路連山道大坑道太子道校舍已先後改建為豪宅。2004年,一志集團推售太子道校舍改建成的住宅 Sky Garden,當時標準單位呎價6000至8000餘元,特色單位呎價逾1萬元。[38]

連道3號校舍重建為「華翠臺」(),1989年6月入伙。

加路連山道101號校舍重建為「加路連花園」(),1995年1月入伙。

大坑道10號校舍重建為「Y.I」,2001年3月入伙。

太子道西223號校舍重建為「Sky Garden」,2004年2月入伙。

文福道25號校舍在停辦後,由英資國際學校集團Cognita Schools以逾6億元投得校舍,[39] 開辦香港Stamford美國學校,於2017年9月開學。 [40] 2018年9月,Cognita Schools 被瑞士投資公司Jacobs Holding收購。[41]

注釋

  1. 資料出自1994年由盧子健和何安達所著的《香港人名錄》(天地圖書出版)第572頁。

参考資料

  1. 收生極不足2012年停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壹學堂 中學生活新聞 政經演藝界名人搖籃,2006年7月6日
  2. 新法書院2012年停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星島日報報道,2006年7月6日
  3. . 蘋果日報 (香港). 2015-08-29 [2015-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7).
  4. . [201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5).
  5. . 華僑日報. 1965-11-23: 11 [2023-04-16].
  6. . 香港蘋果日報. 2018-05-15 [2019-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8).
  7. . 壹週刊. 2001-11-08 [2019-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5).
  8. . 壹週刊. 2004-09-02 [2019-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1).
  9. . 香港工商日報. 1963-08-03: 7 [2022-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9).
  10. . 華僑日報. 1964-11-11: 16 [2023-04-16].
  11. . 華僑日報. 1967-08-02: 22 [2022-04-01].
  12. . 華僑日報. 1960-11-25: 14 [2022-04-29].
  13. 盧子健、何安達. . 天地圖書. 1994: 356.
  14. . 華僑日報. 1955-07-24: 10 [2023-06-25].
  15. . 香港01. 2016-05-13 [2022-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4).
  16. 盧子健、何安達. . 天地圖書. 1994: 63.
  17. 盧子健、何安達. . 天地圖書. 1994: 469-470.
  18. 盧子健、何安達. . 天地圖書. 1994: 506-507.
  19. Kevin Sinclair (编). 4. Who's Who in Hong Kong Ltd.、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386.
  20. . 聖公會林裘謀中學. 2005-11-24 [2019-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21. (PDF). [2021-06-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7-28).
  22. . 華僑日報. 1963-11-29: 14 [2022-04-24].
  23. 盧子健、何安達. . 天地圖書. 1994: 61.
  24. . 華僑日報. 1953-07-29: 7 [2023-07-17].
  25. . 兒童週刊 第八八九期. 華僑日報: 24. 1968-02-04 [2024-02-24].
  26. (PDF). [2019年3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年10月15日).
  27. 翡翠台節目《香港演義》第6集,2011年8月21日
  28. 戴夢夢重返校園拍MV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東方日報 2005年8月30日
  29. 鍾鎮濤、何寶榮、黃庭桄. . 博美出版社. 2007: 53. 童年時,作為一個小遊牧民族,我連讀書也不停轉校,新法書院、聖若瑟、筲箕灣慈幼、玫瑰崗、高主教書院等都是我的母校,環境不停轉,家長也不停轉,直到十五歲,我開始擔當自己的家長,自己交學費,十六歲時到夜總會和的士高吹色士風工作,我便自立了。
  30. . [2019年2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5月21日).
  31. . 華僑日報. 1963-07-24: 27 [2021-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6).
  32. . 香港電台第一台. 2023-03-20 [2023-03-25].
  33. . 亞洲週刊. 2022 [2023-04-16].
  34. . 香港工商日報. 1959-07-31: 7 [2023-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35. . 華僑日報. 1968-06-05: 25 [2023-12-25].
  36. . 大公報. 1959-07-28: 4 [2023-09-02].
  37. . 香港經濟日報. 2023-04-13 [2023-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4).
  38. . 明報. 2007-06-20 [201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9. . 香港01. 2016-02-26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7).
  40. . [2016-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8).
  41. . Reuters. 3 September 2018 [4 Februar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