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購
例子
搶購的商品未必一定是如駕駛者常用的汽油、家庭主婦關注的日用品、白米、奶粉、午餐肉等必需品,還有絕版CD、演唱會入場票、IPO股票、住宅單位、酒店房間、車牌、二手家具、古董等時尚物品或貴價品。
.jpg.webp)
因新冠疫情被抢购一空的货架

1948年上海市民抢购布匹

一些民众正在抢购卷纸

一些民众正在抢购
原因
搶購的原因,多數是有傳聞該產品現在是超低價、機會難相逢,即將加價、禁售等。買家們多數是身處於羊群心理的處境,例如超長的排隊人龍、親戚朋友奔走相告、報紙推波助瀾、商人明示暗示即將加價或停產。
引发抢购的另一个原因,有可能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恶性通货膨胀,如不将手中的货币换成实物,会遭受剧烈贬值的风险和损失,这种情况下引发的抢购会更加非理性,更加疯狂。
在金融市場,错失恐惧症令散户非理性購入股票或他們並不了解的產品(如比特币)。
在某些时候,抢购行为也是为了表示对商家的敬谢。
结果
非理性的抢购常常导致社会资源错配,大量物资被分配到并不需要的人手中,而真正需要使用物资的人却无法以合理价格获得,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和浪费。
参见
- 1919年香港搶米風潮
- 南海泡沫事件
- 愚人节
- 游戏机
- 特快通行
- 擠提
外部連線
- 蘋果日報: 搶購環保購物袋,慘見人踩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明報: 食米供應充裕,毋須恐慌搶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