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寶村

戴寶村(1954年,生於台北縣三芝鄉(今新北市三芝區後厝地區的番社後聚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2004年8月1日起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為著名台灣歷史學家,專長台灣史、台灣海洋史、台灣文化史之教學研究,指導碩博士論文共計100篇。2017年8月1日退休[1]

生平

戴寶村生長於台北三芝的偏僻鄉間,小時候尚無電可用,在「我的志願」作文題目中立志做爬電線桿工人,因為可帶來光明與便利。高中才到台北市就學,進大學之後,深受台灣土地與人民的脈動與召喚,走向台灣歷史研究與教學的人生道路。

戴寶村關注的課題為台灣人與海洋互動的關係,港口就是這種互動關係的門戶,因此研究淡水、台中(梧棲)至台灣港口市鎮發展,撰述碩士論文:《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1860∼1894)》、博士論文:《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希望能掌握島國的歷史文化特質。

就讀師範大學的背景,也讓戴寶村關懷歷史教育與國家建構的問題,認為無歷史文化意識的人民必定淪為「失國之民」,故畢生教學、研究強調台灣主體性,推崇法國年鑑學派學者布洛克,以其學者之身尚且投入兩次世界大戰,最終因參加地下游擊隊,在巴黎解放前夕遭納粹蓋世太保逮捕處決,為「知行合一」之典範,令人崇敬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2]

曾任職務

  • 新北市政府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史蹟、聚落建築群暨文化景觀審議委員[3]
  • 國史館諮詢委員
  •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保存維護諮詢委員
  • 台北市七星田園文化基金會董事
  •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委員
  • 台灣國家山協創會理事長
  • 台灣歷史學會理事長
  •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審判補償基金會審查委員[4]

著作

以下列舉戴寶村的著作:[5]

期刊論文

  1. 戴寶村、陳慧先,〈臺灣原住民政治案件與山地控管(1945-1954):以「湯守仁案」為中心〉,《檔案季刊》,Vol.13卷,No.4期(2014年12月),pp.56-65。
  2. 戴寶村,〈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之紀年研究〉,《台灣文獻》,Vol.65,No.3(2014年9月),pp.25-48。
  3. 戴寶村,〈戰後桃竹苗地區研究與地方學的發展〉,《臺灣史學雜誌》,Vol.0,No.13(2012年12月),pp.13-23。
  4. 戴寶村,〈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高雄文獻》,1:1(2011年6月),pp.9-56。
  5. 戴寶村,〈船難與救難:日治初期台灣海難史研究(1895-1912)〉,《台灣文獻》,61:3(2010年9月),pp.191-242(THCI)。
  6. 戴寶村、蔡蕙頻,〈災害史的歷史論析:《昭和十年台灣震災誌》與《九二一賑災重建經驗》〉,《台灣文獻》,Vol.60,No.4(2009年12月),pp.351-388。
  7. 戴寶村,〈台灣中興紙業公司檔案加值介紹〉,《檔案季刊》,Vol.8,No.3(2009年9月),pp.98-104。
  8. 戴寶村,〈台灣文獻與日治時代研究:研究面向的考察〉,《台灣文獻》,Vol.59,No.2(2008年6月),pp.47-74。
  9. 戴寶村,〈解嚴歷史與歷史解嚴: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的檢視〉,《台灣文獻》,Vol.58,No.4(2007年12月),pp.399-425。
  10. 戴寶村,〈B 29與媽祖:台灣人的戰爭記憶〉,《政治大學歷史學報》,No.22,(2004年11月),pp.223-275。
  11. 戴寶村,〈台灣文化協會年代的生活革新運動〉,《台灣史料研究》,No.19.,(2002年6月),pp.144-159。
  12. 戴寶村,〈淡水河下淡水溪—台灣史與地方史研究〉,《台灣歷史學會通訊》,No.9(2001年9月),pp.55-61。
  13. 戴寶村,〈八卦山彰化認同意象之發展〉,《彰化文獻》,No.2(2001年3月),pp.121-138。
  14. 戴寶村,〈通識教育本土化與歷史教學〉,《歷史教育》,No.4(1999年6月),pp.1-5。
  15. 戴寶村,〈台灣海洋史與海盜〉,《宜蘭文獻》,No.16(1995年7月),pp.3-8。
  16. 戴寶村,〈1915年武裝抗日事件的新視角〉,《台灣史料研究》,No.2(1993年),pp.20-28(AHCI)。
  17. 戴寶村,〈日本領台與台灣港口市鎮的發展〉,《亞洲文化》,No.13(1989年6月),pp.149-159。
  18. 戴寶村,〈梧棲港開發史研究〉,《東海歷史學報》,No.9(1988年7月),pp.105-134。
  19. 戴寶村,〈國小社會科台灣教材之檢討〉,《台灣風物》,Vol.38,No.2(1988年6月),pp.33-48(AHCI)。
  20. 戴寶村,〈台灣與大陸間的戎克交通與貿易〉,《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1986年11月),pp.363-420。
  21. 戴寶村,〈我國歷史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史學評論》,No.11(1986年1月),pp.113-134。
  22. 戴寶村,〈聖諭教條與清代社會〉,《師大歷史學報》,No.13(1985年6月),pp.303-325。
  23. 戴寶村,〈新竹建城之研究〉,《教學與研究》,No.4(1982年6月),pp.87-104。

會議論文

  1. 戴寶村,〈臺灣的近代戰爭紀念物研究 1941-1949〉,台灣近代戰爭史(1941~1949)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10月28日)。
  2. 戴寶村,〈烈日灼金門:日治時代的金門敘事〉,《2008年金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文化局(2008年11月),pp.185-205。
  3. 戴寶村,〈內聚與聯外:從交通考察宜蘭歷史發展〉,《交通與區域發展──宜蘭研究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史館(2008年10月),pp.47-73。
  4. 戴寶村、陳亮州,〈鳳山城的歷史與再現〉,鳳山縣舊城建城180週年學術研討會,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6年10月),pp.18。
  5. 戴寶村,〈八里坌正港至台北新港─北台灣的航運變遷〉,《航向世界的台北---探尋華人的海洋文化論文集》,台北市文獻委員會(2006年10月),pp.37-67。
  6. 戴寶村,〈高雄開港通商後的航運與貿易〉,《慶祝高雄市80年暨打狗開港14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文化局(2004年12月),pp.37-66。
  7. 戴寶村,〈動員學生與學生運動—1950年至90年代的學生運動〉,《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國史館(2004年11月),pp.1233-1272。
  8. 戴寶村,〈觀音山與淡水地景意象的形塑發展〉,《二〇〇一年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淡江大學(2003年4月),pp.117-131。
  9. 戴寶村,〈伊能嘉矩與近代台灣歷史學〉,《二十世紀台灣歷史與人物》,國史館(2002年12月),pp.1-28。
  10. 戴寶村,〈玉山地景與台灣認同的發展〉,《國家認同論文集》,台灣歷史學會(2000年5月),pp.123-144。
  11. 戴寶村,〈淡水三芝地區的大道公信仰〉,《淡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1999年4月),pp.367-387。
  12. 戴寶村,〈歷史事件與鄉土教學──以戴潮春事件為例〉,《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6月),pp.63-87。
  13. 戴寶村,〈台灣鄉土歷史教材的檢討──以宜蘭、高雄兩縣為例〉,《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4月),pp.577-587。
  14. 戴寶村,〈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現代學術研究(1993年5月),pp.115-138。
  15. 戴寶村,〈台灣與大陸間的戎克交通與貿易〉,《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1986年11月),pp.363-420。

專書

  1. 戴寶村、王俊昌、陳亮州、黃鈺文,《案藏瑰寶:國家檔案菁華專題選輯》,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14年11月。
  2. 戴寶村,《小的臺灣史》,玉山社出版事業公司,2012年9月。
  3. 戴寶村、范燕秋、詹素娟、卓克華,《北部臺灣的歷史與文化》,國立空中大學,2011年8月,pp.1-86。
  4. 戴寶村,《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玉山社,2011年1月。
  5. 戴寶村、簡秀珍、連慧珠、陳亮州,《臺中縣志(續修)文化志》,台中縣政府,2010年10月,pp.349-512。
  6. 戴寶村,《世界第一 台灣樟腦》,國立臺灣博物館,2009年5月。
  7. 戴寶村,《纸菁風華:台灣中興紙業公司》,檔案管理局,2008年12月。
  8. 戴寶村,《陳中和家族史:從糖業貿易到政經世界》,玉山社,2008年7月。
  9. 戴寶村,《簡明台灣史(中英文及中日文版)》,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7年10月。
  10. 戴寶村,《台灣全志 政治志 黨團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7年1月。
  11. 戴寶村,《藍布衫 油紙傘─台灣客家歷史文化》,國立編譯館,2006年12月。
  12. 戴寶村,《台灣政治史》,五南出版社,2006年11月。
  13. 戴寶村,《續修台北縣志卷七選舉志─村里長之選舉》,2006年6月。
  14. 戴寶村,《台灣全志—職官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4年12月。
  15. 戴寶村,《高雄市常民生活史》,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4年12月。
  16. 戴寶村、王峙萍,《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玉山社,2004年11月。
  17. 戴寶村、曹永和,《台灣歷史人物與事件》,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8月。
  18. 戴寶村,《宜蘭交通史》,宜蘭縣政府,2001年9月。
  19. 戴寶村,《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海運》,玉山社,2000年12月。
  20. 戴寶村,《鹿港鎮志交通篇》,鹿港鎮公所,2000年6月。
  21. 戴寶村、溫振華,《大台北都會圈客家史》,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年6月。
  22. 戴寶村、溫振華,《淡水河流域變遷史》,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23. 戴寶村,《台灣島‧台灣省‧台灣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7月。
  24. 戴寶村、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台灣開發史》,空中大學,1996年2月。
  25. 戴寶村,《三芝鄉誌》,三芝鄉公所,1994年6月。
  26. 戴寶村,《帝國的入侵—牡丹社事件》,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年3月。
  27. 戴寶村,《台中港開發史》,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87年5月。
  28.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4年5月。

專書篇章

  1. 戴寶村,〈醫療傳教到醫療教育:馬偕醫學院創校與發展〉《馬偕醫學院人文論叢》,馬偕醫學院,2013年3月,pp.1-20。
  2. 戴寶村,〈政壇女傑婦運先行者──許世賢〉,《臺灣史上重要人物 系列三》,國立歷史博物館,2012年8月,pp.84-97。
  3. 戴寶村,〈伊能嘉矩─岩手三傑之一開創臺灣近代歷史學〉,《臺灣史上重要人物(二)》,國立歷史博物館,2011年9月,pp.52-71。
  4. 戴寶村,〈馬偕─上帝使徒在臺灣的宣教、教育與醫療〉,《臺灣史上重要人物(二)》,國立歷史博物館,2011年9月,pp.10-25。
  5. 戴寶村,〈明清時代台灣港埠之發展〉,《台灣地區水資源史》,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12月。
  6. 戴寶村,〈陳中和與新興製糖株式會社之發展〉,《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 第三輯》,陳中和基金會,1996年10月。
  7. 戴寶村,〈打狗的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 第一輯》,陳中和基金會,1994年4月。
  8. 戴寶村,〈第六篇‧農漁水利〉,《高雄市發展史》,高雄市政府,1988年。

研究報告

  1. 戴寶村,《高千穗丸太平輪:船難、影像宇歷史記憶》,國科會,2011年9月。
  2. 戴寶村,《台灣歷史諺語文化蒐集研究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年8月。
  3. 戴寶村,《基隆市傳統藝術調查研究計畫》,基隆市文化局,2006年5月。

參考文獻

  1.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公告,網址:http://www.taiwan.nccu.edu.tw/news/news.php?Sn=104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檢索日期:2017/07/26)
  2. 戴寶村,〈自序〉,《台灣島、台灣省、台灣國─歷史文化評論集》,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3.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網址:http://www.culture.ntpc.gov.tw/xmdoc/cont?xsmsid=0G244827316936266123&sid=0H044588023644654354(檢索日期:2017/07/26)
  4.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師資陣容,網址:http://ach.tnua.edu.tw/page3-2-13.htm(檢索日期:2017/07/26)%5B%5D
  5.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系所成員─教師─戴寶村老師介紹 http://www.taiwan.nccu.edu.tw/people/bio.php?PID=5549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檢索日期:2017/07/2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