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选

宋時選1922年1月15日—2010年4月18日),中国国民党大老。浙江省奉化县(今宁波市奉化区)人,曾任反共救国团主任、裕台企业董事长、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朝阳科技大学董事长、臺北市寧波同鄉會名譽理事长。

身世

宋时选出身显赫。宋时选籍贯和出生地均与蒋介石相同,是浙江省宁波府奉化縣溪口镇人,生于下跸驻村。宋时选的祖母是毛福梅(蒋介石原配夫人)的姐姐毛英梅,祖父宋孟果。宋时选的母亲是毛思诚(蒋介石早期导师)的女儿毛意鳳[1]宋时选与国民党高层人物诸如毛高文(教育部长)、周宏涛总统府机要秘書)、毛加恩均为远房亲戚。

早年

宋时选早年就讀於家乡奉化武岭学校、而後畢業於江西省私立政法專科學校市政科。

政治生涯

宋时选是国民党内部“太子系”的重要人物,跟随蒋经国多年,曾担任蒋经国的机要秘书。政治生涯发端于“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救国团)。1960年代,宋时选追随李焕,负责主持救国团。1967年,宋出任救国团总部主任秘书,后升任“救国团”执行长,继而升任救国团副主任,在救國團內創辦張老師中心[2],以對青少年心理輔導,並解答學業、就業、家庭等問題。1978年。宋时选出任救国团主任。

1970年代保釣運動風起雲湧時,宋時選是蔣經國與大學師生的中間人,國立臺灣大學的學生領袖跟蔣經國幾次面對面交換時局意見,就是宋時選居間促成;當時釣運未被官方全面打壓,但亦未失控而一發不可收拾,其間也有宋時選的溝通之功。臺大後來雖然發生「哲學系事件」,但在臺大保釣歷史上,宋時選卻始終被定位為正面的、開明的角色;保釣大將王曉波在回顧釣運歷史時,甚至將宋時選當時扮演的角色,與保護臺大學生的總教官張德溥等量齊觀。如果蔣經國、臺大師生與宋時選當時沒有建立三邊溝通模式,對這場運動的認知各異而各走各路,不但釣運歷史將改寫,70年代之後的臺灣史也將改寫;宋時選雖非釣運的決策者亦非行動者,但他的中間人角色作用卻絕不能低估。

蔣經國的「四大金剛」中,李煥與王昇雖曾權傾一時,但也曾被打入權力冷宮,不是「李換王升」,就是「李升王換」;但宋時選卻始終低調,他既不結幫立派攬權濫權,也從未藉權斂財,當年想攀附他請他吃飯的人,都應該記得他那句「吃牛肉麵可以,吃大餐不必」的名言。

宋时选曾获选国民党第十二和十三届中央委员。

宋时选退出政界后,服務于企业界,曾先后担任裕台企业董事长、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等职务。宋时选也涉足教育,逝世前是朝阳科技大学董事长。

晚年

2010年4月18日晚10时,宋时选病逝于台北振兴复健医学中心,享寿90。[3]宋时选临终思念家乡,慨叹生前未能为身在奉化家乡的父母尽孝道,遗嘱骨灰归葬家乡溪口镇跸驻村大坞小湾山,埋于父母墓地旁边,永远陪伴父母。[4]

评价

宋时选虽然出身显赫,在中國国民党高层人脉广阔,國民黨內大多數人稱他為「宋公」(國民黨黨內一般以名的首字尊稱,而非姓,如吳伯雄「伯公」、許水德「水公」。)[5]但因行事低调、平易近人、不搞特权,宋也被誉为“台灣歐吉桑”(歐吉桑:日語,對男性長者的尊稱)。[6][7]宋时选逝世后获各方高度评价和追思。[8]

曾获得大韓民國檀国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家庭

胡桂贞(1919年—2015年),膝下有五子,媳婦來自臺灣、日本、美國和中國:

  • 長子宋宏烈中華航空董事、中華航空事業發展基金會代表人。妻來自日本。
  • 宋宏照,定居香港,妻唐榮煥(中國)。。
  • 宋宏燾,都市規劃師,大學畢業後進入在民生社區漢寶德建築師事務所,三、四年後出國唸書再回來,仍在事務所就職。之後在事務所隔壁自創欣境工程顧問公司,曾擔任大學教授與中國當城市規劃顧問,退休回台北民生社區的家,偶爾會到浙江景德鎮做陶瓷,曾任荒野保護協會監事。
  • 么子宋宏煦,妻劉淑華(臺灣),國立臺北大學教授(1985年8月任職,2008年8月1日退休)。

参考链接

  1. . 2010年10月25日 [2011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6月21日).
  2. . 中央社. 2014-04-18 [2014-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9).
  3. . 自由电子报. 2010-05-03 [2011年12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5月6日).
  4. . 中国宁波网. [2011年8月1日].
  5. 國民黨“公”“老”滿天飛 有些馬英九聽了就想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6年9月15日
  6. . 自由电子报. 2010-05-09 [2011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5月12日).
  7. . Taiwan News Online. 2010-05-07 10:46 PM [2011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8. . 台灣頻道_鳳凰網. 2010年5月11日 [2011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5月15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