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道
意義
「外道」這個詞最原始的用法乃指稱「異教」、「非婆羅門系的異教徒」;而由此字延伸而來且今日為耆那教所專用的渡津者(Tirthankara;巴利文:titthakara),其最初用法則單純指稱「宗派祖師」,並無任何貶低的意味,我們可在佛經《沙門果經》(DN II.2: Samannaphala-sutta)之中發現早期這樣的使用。而在公元前5~6世紀時的印度,在摩揭陀國有六師外道之稱的自由思想家。
在佛教興起後,沿用這個名詞,用來泛指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團體; 智顗將外道分為三類:佛法外之外道,附佛法之外道,學佛法成外道。[1]
五大外道
- 數論派、
- 勝論派、
- 離繫派、
- 獸主派(信仰濕婆化身帕斯帕提)、
- 遍出派
注释
- 《摩訶止觀》卷10:「邪人不同又為三: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學佛法成外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