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
四海是古中國的世界觀裡環繞中國四方之海,四個方位各有一個海。西海是青海湖,東海是東中國海,北海是貝加爾湖,南海是南中國海[1]。其中西、北兩個海最初只是象徵,直到漢朝的對付匈奴的戰爭,才連繫到真實的位置。中國文學和詩詞歌賦中有提到「四海之內」這個文學的中國稱號[2]。
該条目屬於 |
中國的稱謂 |
---|
歷史
![](../I/Qinghai_lake.jpg.webp)
青海湖,西海
原本的四海只是漢朝以前中國邊境的隱喻[1]。四海中只有兩個連繫到真實的位置,東海連到東中國海和南海連到南中國海[3]。在漢朝,對付匈奴的戰爭將他們向西帶到貝加爾湖,他們記錄該湖為「翰海」(大海之意)並指定它為傳說中的北海。他們又遇到青海湖,他們稱之為西海,他們還遇到新疆的羅布泊和博斯騰湖。漢朝擴張超越傳統的西海,到達巴爾喀什湖,成為帝國最西的邊界和漢朝的新西海。探險隊曾被派遺去探索波斯灣,但沒有再進一步。漢朝的軍事擴張在郅支之戰後,於公元前36年結束[1]。
中國文人墨士常提到四海。賈誼在一篇總結秦朝滅亡的政論,寫到雖然秦國成功「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但其統治者「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4]。這個隱喻在成語「四海之內皆兄弟」這個帶有烏托邦色彩的諺語中提到。一首漢朝流行的詩歌歌詞讚頌「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意為四海之內都是兄弟,沒有人是不相關的。)[3]
参考文献
引用
- Chang 2007,第264頁.
- Chang 2007,第263–264頁.
- Chang 2007,第263頁.
- Holcombe 2011,第48頁.
- 《舊五代史·卷七十·唐書四十六·列傳第二十二·李嚴》嚴對曰:「吾皇前年四月即位於鄴宮,當月下鄆州,十月四日,親統萬騎破賊中都,乘勝鼓行,遂誅汴孽,偽梁尚有兵三十萬,謀臣猛將,解甲倒戈。西盡甘、涼,東漸海外,南踰閩、浙,北極幽陵。牧伯侯王,稱藩不暇,家財入貢,府實上供。吳國本朝舊臣,岐下先皇元老,遣子入侍,述職稱藩。淮、海之君,卑辭厚貢,湖湘、荊楚,杭越、甌閩,異貨奇珍,府無虛月。吾皇以德懷來,以威款附。順則涵之以恩澤,逆則問之以干戈,四海車書,大同非晚。」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