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劉宋永初元年(420),下迄南陳祯明三年(589)。记刘宋、南齊、南梁、陈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的南朝史。《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家李延壽的作品。他撰寫這兩部書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570-628)未完成的事業。
二十四史列表 | ||||
---|---|---|---|---|
次序 | 書名 | 作者 | ||
姓名 | 時代 | |||
1 | 史记 | 司馬遷 | 西漢 | |
2 | 汉书 | 班固 | 東漢 | |
3 | 后汉书 | 范曄 | 劉宋 | |
4 | 三國志 | 陈寿 | 西晉 | |
5 | 晋书 | 房玄龄等 | 唐 | |
6 | 宋书 | 沈约 | 蕭梁 | |
7 | 南齐书 | 萧子显 | ||
8 | 梁书 | 姚思廉 | 唐 | |
9 | 陈书 | |||
10 | 魏书 | 魏收 | 北齊 | |
11 | 北齐书 | 李百药 | 唐 | |
12 | 周书 | 令狐德棻等 | ||
13 | 南史 | 李延寿 | ||
14 | 北史 | |||
15 | 隋书 | 魏徵等 | ||
16 | 旧唐书 | 刘昫等 | 後晉 | |
17 | 新唐书 | 歐陽修等 | 北宋 | |
18 | 旧五代史 | 薛居正等 | ||
19 | 新五代史 | 歐陽修 | ||
20 | 宋史 | 脱脱等 | 元 | |
21 | 辽史 | |||
22 | 金史 | |||
23 | 元史 | 宋濂等 | 明 | |
24 | 明史 | 张廷玉等 | 清 | |
相關 | 東觀漢記 | 劉珍等 | 東漢 | |
相关 | 十国春秋 | 吴任臣 | 清 | |
相關 | 新元史 | 柯劭忞 | 民國 | |
相關 | 南明史 | 钱海岳 | 共和國 | |
相關 | 清史稿 | 趙爾巽等 | 民國 | |
相關 | 清史 | 張其昀等 | 民國 | |
相關 | 點校本二十四史 | 顧頡剛等 | 共和國 |
編撰過程
李大師鑑於南北朝各朝歷史,記事重複,詳于本國而略於他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於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藍本,共566卷,又參考「雜史」千餘卷,刪繁就簡,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刪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但無〈表〉、〈志〉。
李大師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當時《南史》、《北史》皆未能成書,最後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壽繼續撰述,「因於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後因事離開史局,「以所得者編次之,然尚多闕,未得及終」,貞觀十五年(641年),繼續編撰,「因茲復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成書,「始末修撰,凡十六載」。司马光给劉恕信中感叹道:“乃知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自有南北二史之後,《宋書》、《南齊書》、《魏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被稱為八書,史稱「二史八書」。《南史》與《北史》均广为流传,致“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1]。
《南史》與《北史》皆用「家傳」形式突出門閥士族的地位,以王、謝等大家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屬家族成員,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達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餘年,乃至於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朱熹說:“南北史除了通鑑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2]同時《南史》、《北史》內容亦有重复现象。《南史》中更刪除了部分判決文字(包含《後漢書》的作者范曄等人之罪名文字),使成不白之冤。
内容
本紀
列传
- 列传第一 后妃上 - 宋孝穆赵皇后・孝懿萧皇后・武敬臧皇后・武张夫人・文章胡太后・少帝司马皇后・文元袁皇后(潘淑妃)・孝武昭路太后・明宣沈太后・孝武文穆王皇后・宣贵妃・前废帝何皇后・明恭王皇后・后废帝陈太妃・后废帝江皇后・顺陈太妃・顺谢皇后・齐宣孝陈皇后・高昭刘皇后・武穆裴皇后・文安王皇后・郁林王何妃・海陵王王妃・明敬刘皇后・东昏褚皇后・和王皇后
- 列传第二 后妃下 - 梁文献张皇后・武德郗皇后・武丁贵嫔・武阮修容・简文王皇后・元徐妃・敬夏太后・敬王皇后・陈武宣章皇后・文沈皇后・废帝王皇后・宣柳皇后・后主沈皇后・张贵妃
- 列传第三 宋宗室及諸王上 - 劉道憐・劉道規・劉義慶・劉遵考・劉義真・劉義康・劉義恭・劉義宣・劉義季
- 列传第四 宋宗室及諸王下 -
- 列传第五 - 劉穆之・徐羨之・傅亮・檀道济
- 列传第六 - 王鎮恶・朱龄石・毛修之・傅弘之・朱修之・王玄謨
- 列传第七 - 劉敬宣・劉怀肅・劉粹・孫处・蒯恩・向靖・劉鍾・虞丘進・孟怀玉・胡藩・劉康祖
- 列传第八 - 趙倫之・蕭思話・臧燾
- 列传第九 - 謝晦・謝裕・謝方明・謝灵運
- 列传第十 - 謝弘微
- 列传第十一 - 王弘
- 列传第十二 - 王曇首
- 列传第十三 - 王誕・王華・王惠・王彧
- 列传第十四 - 王裕之・王鎮之・王韶之・王悦之・王准之
- 列传第十五 - 王懿・到彦之・垣護之・張興世
- 列传第十六 - 袁湛
- 列传第十七 - 孔靖・孔琳之・殷景仁
- 列传第十八 - 褚裕之
- 列传第十九 - 蔡廓
- 列传第二十 - 何尚之
- 列传第二十一 - 張裕
- 列传第二十二 - 張邵
- 列传第二十三 - 范泰・荀伯子・徐广・鄭鮮之・裴松之・何承天
- 列传第二十四 - 顔延之・沈怀文・周朗
- 列传第二十五 - 劉湛・庾悦・顧琛・顧恺之
- 列传第二十六 - 羊欣・羊玄保・沈演之・江夷・江秉之
- 列传第二十七 - 沈慶之・宗悫
- 列传第二十八 - 柳元景
- 列传第二十九 - 殷孝祖・劉勔
- 列传第三十 - 魯爽・薛安都・鄧琬・宗越・吴喜・黄回
- 列传第三十一 齐宗室 - 蕭道度・蕭道生・蕭遙光・蕭遙欣・蕭緬・蕭景先・蕭赤斧・蕭諶・蕭誕・蕭坦之
- 列传第三十二 齐高帝諸子上 - 蕭嶷
- 列传第三十三 齐高帝諸子下 - 蕭映・蕭晃・蕭曄・蕭暠・蕭鏘・蕭鑠・蕭鑑・蕭鋒・蕭鋭・蕭鏗・蕭銶・蕭鉉
- 列传第三十四 齐武帝諸子・文惠諸子・明帝諸子 -
- 列传第三十五 - 王敬則・陳显達・張敬兒・崔慧景
- 列传第三十六 - 李安人・戴僧静・桓康・焦度・曹武・呂安国・周山圖・周盤龍・王广之
- 列传第三十七 - 荀伯玉・崔祖思・蘇侃・虞悰・胡諧之・虞玩之・劉休・江祏
- 列传第三十八 - 陸澄・陸慧曉・陸杲
- 列传第三十九 - 庾杲之・王諶・孔珪・劉怀珍
- 列传第四十 - 劉瓛・明僧紹・庾易・劉虬
- 列传第四十一 梁宗室上 - 蕭景・蕭懿・蕭敷・蕭暢・蕭融・蕭宏
- 列传第四十二 梁宗室下 - 蕭秀・蕭偉・蕭恢・蕭憺
- 列传第四十三 梁武帝諸子 - 昭明太子・蕭綜・蕭績・蕭续・蕭綸・蕭紀
- 列传第四十四 梁簡文帝諸子・元帝諸子 -
- 列传第四十五 - 王茂・曹景宗・曹義宗・席闡文・夏侯詳・吉士瞻・蔡道恭・楊公則・鄧元起・張惠紹・張澄・馮道根・康絢・昌義之
- 列传第四十六 - 張弘策・庾域・鄭紹叔・呂僧珍・乐藹
- 列传第四十七 - 沈約・范雲
- 列传第四十八 - 韋叡・裴邃
- 列传第四十九 - 江淹・任昉・王僧孺
- 列传第五十 - 范岫・傅昭・孔休源・江革・徐勉・許懋・殷鈞
- 列传第五十一 - 陳伯之・陳慶之・蘭欽
- 列传第五十二 - 賀瑒・司馬褧・朱异・顧協・徐摛・鮑泉
- 列传第五十三 - 王神念・羊侃・羊鴉仁
- 列传第五十四 - 江子一・胡僧祐・徐文盛・陰子春・杜崱・王琳・張彪
- 列传第五十五 陳宗室諸王 - 陳擬・陳詳・陳慧紀・陳昌・陳曇朗・陳伯茂・陳伯山・陳伯固・陳伯恭・陳伯仁・陳伯義・陳伯礼・陳伯智・陳伯謀
- 列传第五十六 - 杜僧明・周文育・侯瑱・侯安都・欧陽頠・黄法𣰰・淳于量・章昭達・吴明徹
- 列传第五十七 - 胡穎・徐度・杜稜・周铁武・程灵洗・沈恪・陸子隆・钱道戢・駱文牙・孫瑒・徐世譜・周敷・荀朗・周炅・魯悉達・蕭摩訶・任忠・樊毅
- 列传第五十八 - 赵知礼・蔡景歷・宗元饒・韓子高・華皎・劉師知・謝岐・毛喜・沈君理・陸山才
- 列传第五十九 - 沈炯・虞荔・傅縡・顧野王・姚察
- 列传第六十 循吏 -
-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 -
- 列传第六十二 文学 -
- 列传第六十三 孝義上 -
- 列传第六十四 孝義下 -
- 列传第六十五 隐逸上 - 陶淵明
- 列传第六十六 隐逸下 - 陶弘景
- 列传第六十七 恩倖 -
- 列传第六十八 夷貊上 - 林邑国・扶南国・中天竺国・師子国
- 列传第六十九 夷貊下 - 高句麗・百济・新羅・倭国・扶桑国・河南王・宕昌国・鄧至国・武興国・荊雍州蛮・豫州蛮・高昌国・龟茲・于闐・波斯国・蠕蠕
- 列传第七十 賊臣 - 侯景・熊曇朗・周迪・留異・陳寶應
参考文献
- 《郡斋读书志》卷2上《杂史类》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