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

可信度公信力,包括來源或訊息可信度的客觀主觀成分。

Cyril Andrew Ponnamperuma博士是一位專精於生命起源領域的科學家,他正在分析採自月球的樣本。在特定領域獲頒博士學位的科學家被認為在該領域提供了可靠的資訊,因為取得該學位需要在該領域深入的(學術性)研讀。

可信度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理論。亞里士多德將修辭定義為在每種情況下都能看到可能有說服力的東西的能力。他將說服手段分為三類,即 Ethos(來源的可信度)、Pathos(情感或動機的訴求)和 Logos(用於支持主張的邏輯),他認為這三類有能力影響訊息的接受者。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Ethos”一詞涉及說話者的性格。說話者意圖是(使其表達內容)顯得可信。事實上,演講者的「ethos」是一種修辭策略,被演說者用以“激發其聽眾的信任”。

可信度有兩個關鍵組成部分:可信賴性(英語:trustworthiness)和專業知識,兩者都具有客觀和主觀成分。可信賴性更多地基於主觀因素,但可以包括客觀衡量標準,例如已確立的信度。專業知識可以類似地主觀感知,但也包括相對客觀的訊息或來源特徵(例如,證書認證資訊品質)。[1] 可信度的次要組成部分包括來源動態性(英語:dynamism,形上學術語;或魅力)和外貌吸引力

可信度是衡量訊息接收者是否願意接受另一個人的陳述為有效的指標;確保可信度,該些表達者及其行為才會被相信。 可信度是一種歸因於他人的品質。 多年來,法學心理學政治學傳播學研究都致力於這個主題。 可信度對於行動動機有效性至關重要,因此在公共關係市場研究民意調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期望的形象和接受度(外部形象)與目標群體不匹配,那就可能會產生可信度差距等現象。

自 1990 年代中期以來,網際網路資訊可信度已成為一個重要議題,這是因為網際網路越來越成為一種資訊來源。[2]

新闻公信力

根据职业记者协会制定的道德守则,职业操守是记者公信力的基石。(参阅前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科学公信力

科学公信力被定义为,可提供公认可靠信息源的一般科学的延伸。[3]该术语也做狭义用,如针对科学家或某一领域研究的公信力评估。此地,科学公信力指研究成果是否遵循科学原理。[4]评估科学成果质量最常用的方法是同行评审和科学著作的发表。[5]其他方法也包括由一组专家共同评估,这一方法的能够产生很多专业的评论,发表在科克伦协作网[6]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7]之类的网站上。

社会大众左右着争议性问题的科学权威判断,如生物技术[8]同时,科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非主流观点的质疑。他们鼓吹替代医学[9],质疑科学共识(如提出艾滋病重估运动)。[10][11]

参考資料

  1. Flanagin and Metzger (2008), Digital media and youth: Unparalleled opportunity and unprecedented responsibility. In M. Metzger, & A. Flanagin (Editors), Digitaingl media, youth, and credibility (pp. 5–28).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 Credibility.ucsb.edu 存檔,存档日期7 May 2015.
  3. Bocking, Stephen. .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4: 164. ISBN 0-8135-3398-8.
  4. Alkin, Marvin C. .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2004: 134. ISBN 0-7619-2894-4.
  5. Bocking, Stephen. .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4: 165. ISBN 0-8135-3398-8.
  6. What is a Cochrane re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Accessed 05 January 2009
  7. Agrawala, S. (PDF). Climatic Change. 1998, 39 (4): 621–642. doi:10.1023/A:1005312331477.
  8. Brossard, Dominique; Nisbet, Matthew C.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7, 19 (1): 24 [2011-03-12]. doi:10.1093/ijpor/edl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4). 简明摘要.
  9. O'callaghan, F.V.; Jordan, N. .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2003, 11 (1): 28–32 [2011-03-12]. PMID 12667972. doi:10.1016/S0965-2299(02)0010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1).
  10. Smith TC, Novella SP. . PLoS Med. August 2007, 4 (8): e256 [2017-11-23]. PMC 1949841可免费查阅. PMID 17713982. doi:10.1371/journal.pmed.00402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0).
  11. Epstein, Steven.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ISBN 0-520-21445-5.

著作

外链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