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
侯寶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男,满族镶蓝旗人[1],出生於天津,中国大陆相声表演艺术家,第六代相声演员。先學演京劇,後改說相聲。1940年起,與郭啟儒搭檔,合演對口相聲。侯寶林注重相聲的理論研究,著有《相聲溯源》、《相聲藝術論集》等。他也是中国民主同盟成员[2]。
侯宝林 | ||||
---|---|---|---|---|
曲艺家 |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民族 | 满族 | |||
出生 | 中國直隶省天津县 | 1917年11月29日|||
逝世 | 1993年2月4日 中国北京市 | (75歲)|||
职业 | 相声演员 | |||
语言 | 汉语 | |||
配偶 | 连秀贞;刘淑芳;王雅兰 | |||
儿女 | 儿子:侯耀中、侯耀华 侯耀文 女儿:侯耀茹、侯鑫 | |||
师承关系 | ||||
|
生平
自幼家境貧寒,1922年四岁时被养母的二哥张金斌(其舅舅)从天津乘坐火车送到北京地安门内大街织染局胡同其妹夫侯连达夫妇为义子,起名侯保麟(曾用名侯世荣)[3][4],侯宝林猜测自己是天津人。身为八旗子弟的养父侯连达在载涛府上当厨师,从懂事起,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12歲開始學藝,初學京劇,不久改習相聲,先後拜常寶臣、朱闊泉為師。曾在北京天橋、鼓樓一帶“撂地”演出。[1]
1938年侯连达失踪,朱闊泉收侯宝林为徒。10月,侯宝林与陕西巷卖粥的连老头的女儿连秀贞结婚。一子夭折。
1940年端午节左右,侯宝林来天津,正式在劇場和電台演出。1944年初,侯宝林与连秀贞离婚。1944年侯宝林的相声代替京韵大鼓攒底。在天津第二任妻子刘淑芳留下两个孩子,长子耀中、女儿耀茹。1946年与小其5岁的天津京剧名角王雅兰恋爱结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致力于相聲革新,1950年參加北京相聲改進小組,創作反映建国后生活的作品。剔除舊相聲糟粕,純潔相聲語言,提高相聲藝術趣味和格調以便能迎合新的文化与政治环境。五十年代多次在怀仁堂为领导人演出。[5]1954年生侯咪咪,1962年夭折。[3]1955年參加中央廣播說唱團,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大量相聲節目,多次深入工廠、農村和全國各地演出,對擴大相聲影響,提高相聲在藝術領域中的地位,做出了貢獻。1979年退出藝術舞台,專事曲藝理論研究,與其他曲藝工作者合著了《曲藝概論》《相聲藝術論集》《相聲溯源》等著作。1993年,侯宝林写的《毛主席听我说相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毛泽东与我”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5]
轶事
侯宝林晚年才承认自己的民族是满族,晚年参加北京满族同胞迎新年联欢会,并出席新建的满族自治县成立典礼。
作品
有作品集《侯寶林相聲選》(1980年),其中有與其他人合作的相聲新作,有經他加工、整理過的傳統作品。代表作有:《婚姻與迷信》、《一貫道》、《妙手成患》、《夜行記》、《戲劇雜談》、《戲劇與方言》、《改行》、《關公戰秦瓊》等。這些作品大多具有犀利的諷刺鋒芒和強烈的藝術效果,為堅持相聲積極反映現實生活,努力塑造人物形像,發揮諷刺藝術特長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藝術成就
侯寶林的相聲風格清新、灑脫、含蓄、優美,追求寓莊於諧、意高味濃的美學境界。他藝術態度嚴肅、認真,舞臺風度親切、自然、樸實、大方,語言節奏清晰、明快,形體動作自然、和諧並強調酣暢和含蓄、知識和趣味、評論和形像的結合。他善於摹擬各種方言市聲,摹擬各種類型人物的形態和多種戲曲流派的演唱風格。他的相聲表演不僅為中國人民所熟悉與喜愛,也為一些國際人士所矚目。1980年曾應邀赴日本訪問,考察了日本民間喜劇藝術漫才、落語的情況。
家庭
参考资料
- . wenhui.whb.cn. [2022-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3).
- . [2016-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0).
- . www.chinanews.com.cn. [202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8).
- . www.nlc.cn. [202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8).
- . news.cctv.com. [202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9).
- . 2022-12-15.
- . www.zgysyjy.org.cn. [202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8).
- . [2015-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参考书目
- 《一户侯说》
- 《七嘴八舌侯家事儿》
外部链接
侯宝林在豆瓣的人物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从师 | 辈分 | 收徒 |
朱阔泉 | 宝 | 贾振良、黄铁良、杨紫阳、马季、胡必达、李文新、李维信、刘广英、刘祖法、姚振环、郭昌仪、殷培田、贾冀光、丁广泉、韩宁、康达夫、李如刚、师胜杰、吴兆南、董凤桐、于世猷(有争议)、郝爱民(有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