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湛

伏湛(?—37年表字惠公中国西汉末期、东汉初期政治人物,徐州琅邪郡東武县(今山東省諸城市)人。济南伏生(伏勝)九世孫。父伏理为知名儒者,教漢成帝诗经》,官至高密太傅,形成一家学派。

兄弟伏某、伏黯。其子伏隆、伏咸、伏翕。伏湛后代有东汉末年伏完伏寿(伏皇后)父女。

生平

姓名 伏湛
時代 西漢時代 - 东汉時代
生没年 生年不詳 - 37年(建武十三年)
字・別号 惠公(字)
本貫・出身地等 徐州琅邪郡東武县
職官 博士弟子〔西漢〕→绣衣執法〔新〕

→後隊屬正〔新〕
→平原太守〔更始〕→尚書〔东汉〕
→司直兼行大司徒事〔东汉〕
→大司徒〔东汉〕 

爵位・号等 陽都侯〔後漢〕→不其侯〔东汉〕
陣营・所属等 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孺子嬰

王莽更始帝光武帝

家族・一族 父:伏理 子:伏隆 伏咸 伏翕

伏湛年轻时继承父亲为儒者,教门生数百人。漢成帝時,因父親的功績,任命为博士弟子。经过五次進昇後,在王莽当皇帝时,任绣衣執法(新制绣衣御史)督察大奸命,後担任後队屬正(新制河南郡都尉)。

更始时期

更始帝即位,伏湛被任命为平原太守。伏湛孝顺长辈厚待友人为人所知。赴任平原太守時,四方兵乱,伏湛教学不止。和平原百姓一起吃粗食,俸禄全赈济故乡,来客人一百余家。門下督建议伏湛起兵割据,伏湛认为他行為惑众,于是誅殺門下督,将其梟首,郡内安定。

光武时期

劉秀即位为光武帝,以伏湛名臣声望,聘任他为尚書,主管恢复旧制。大司徒邓禹西征進言光武帝伏湛堪任宰相,于是光武帝任命伏湛以司直兼行大司徒事。光武帝親征,常以伏湛担任留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27年)三月,邓禹辞任大司徒,伏湛继任,封陽都侯。

赤眉軍投降後,光武帝親征漁陽郡彭寵。伏湛反对皇帝离开洛陽遠征漁陽,认为浪費人力物力,而成果不大,光武帝听从,取消了親征漁陽。

伏湛的名声在青州、徐州广为人知,原赴任的平原郡周围也是如此同様。当时,河北地方軍獲策軍部将徐少(徐異卿)受到漢軍攻打不降,说「愿降司徒伏公」。光武帝派遣伏湛到平原,徐少于是投降。

伏湛认为修文德非常必要,最重要問題是礼乐政治教化。建武五年(29年)、上奏施行乡飲酒礼。同年冬,光武帝親征齐王张步,伏湛留守洛陽。其間,在高廟举行蒸祭,司隷校尉与河南尹在廟内争論,伏湛在光武帝归还後没有報告,被問责罷免。建武六年(30年),伏湛被封为不其侯[1],食邑三千六百户,到封地就任。

建武十三年(37年)夏,伏湛被召回洛陽,光武帝主持的宴席上伏湛中暑,不久病故。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後漢書/卷26》,出自范晔後漢書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東觀漢記

参考文献

  • 后汉书·卷一·本紀一上 光武帝紀上》
  • 《后汉书·卷二十六 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1. “自行束修,讫无毁玷,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经为人师,行为仪表。”
  2. “吏人畏爱,则而象之。”
  3. “秉节持重,有不可夺之志。”
  4. “湛容貌堂堂,国之光辉;智略谋虑,朝之渊薮。髫发厉志,白首不衰。实足以先后王室,名足以光示远人。”
  5. “湛公廉爱下,好恶分明,累世儒学,素持名信,经明行修,通达国政”


  1. 通典》卷67〈皇后敬父母〉載“後漢獻帝皇后父、屯騎校尉不其亭侯伏完朝賀公庭”,疑是亭侯。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